再看吴军老师的「见识」这本书,仍然有许多得到。看过吴军老师的几本书,虽然从未在现实中见过,却想着温润如玉一定是适合他的描述。
里面提及「学者们认为,幸福感的本源只有两个--基因的传承和影响力」想起高中时期,阿娴和我问思想政治的老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老师当时说:繁衍后代和为社会奉献。这个回答仍然记忆犹新。想来高中老师也是也真是学者呢,当时并未对此再深入的探讨交流,是因为当时还想不到更多。
书中说到阶层流动,「对于那些试图在金字塔上爬几个台阶的人来讲,要做的不是抱怨社会的不公平,而是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同时把注意力放到最该关注的事情上去。虽然我们通常会抱怨社会阶层固化,但是往下的通道永远是非常宽的,只要稍微不努力或者多抱怨几句,就能往下走几层;相反,往上走的通道即使再宽,往上走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如果不能像斯蒂芬森那样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用半辈子的时间来弥补,又用半辈子的时间往上走,那么能够维持现有的阶层已经是烧高香了」逆袭是很多人想象的场景,然而你却没有意识到比你高层级的人的努力程度,往往自认为很努力也仅仅能让你维持现有的层级。生儿为人,多少是选择了hard模式啊。一两次好运气有时候并不能改变什么,真正能改变的是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书中又谈论到让父母先成熟起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这点大多数人都知晓,那子女对父母的影响呢,其实父母也是可以被影响的(教育)。「大气、开朗,不斤斤计较,不倚老卖老。学习的愿望很强烈,愿意尝试新的东西、接受新鲜事物」
想起家人,奶奶就真的很喜欢主动和小辈聊天,妈妈经常说爸爸经常给奶奶充话费,我觉得这倒是很好。她知道读研要选很好的导师,她知道什么是朋友圈,她经常说我要好好打扮自己,很多时候我懒得解释一件事,我说你不懂,奶奶会说你告诉我,我懂的。也是可爱。
爸爸就真的是特别愿意学习新东西,听到新鲜的观点和新事物,他倒是很想了解和常识。刚上大学那会,很容易心情不好,不知道该做什么,很多现在看来矫情的思虑。那时候经常晚上和爸爸打电话,他的确是一个很会讲经历和道理的人。
妈妈会稍微保守一点,但似乎从未阻止过我什么,还会经常听我的想法。想起弟弟刚上初中那会,我让妈妈和弟弟学英语,说这样一来可以增进她和弟弟的交流,二来可以锻炼弟弟教人的能力,三来可以让时间不那么无聊,尝试学点新东西,看看是什么感觉。没想到妈妈还真的那么做了,后来妈妈说她一天学几个字母,可惜记忆力不好,总记不住,就把字母写在手臂上,做饭的时候还在背,让弟弟都惊讶她的认真。当然后来还是不了了之了。
妈妈有次和我说,她和爸爸很多时候会说错话做错事,让我一定要学会反抗,表达自己的不满,要不然他们又时候也不会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当时我听到真的很感动。
说到开朗,这么想我的爸妈还真是开朗的人。印象中,他们遇到难事,首先做的是,想办法,如何解决,如果结果还是不好,他们会觉得也许命运就是这样。这可不是开朗么,我似乎从未听过他们抱怨过什么,或者更为精确的说是没有反复的说抱怨。
「一个人是否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在于是否有开放的心态,而非过去的教育程度。」
「从哲学的层面讲,死亡其实并不可怕。爱因斯坦曾和他的一位朋友对话,说,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有点儿莫名其妙,我们站在“有”的世界,试图理解“无”的问题,按照“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
「这个世界大家其实都在排着队沿着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这时,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了腔,开始说笑起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整个队伍便充满了欢乐。」--周国平
当你阅读时,总会遇到阅读中的那个你,就像一首歌里能承载记忆,也能创造记忆,书中的文字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