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离开这个人世后的去处充满好奇,但从来没有也不会有人知道会是怎样,所以,从古至今,各种宗教,各种传说,各种艺术创作,都在努力填补着这个可以任意想象的空间。
在中国道教和汉族民间神话中,一个人去世后,过了鬼门关,便会踏上黄泉路,路上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相传桥分三层,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则过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过下层的桥,大多被鬼拦到了桥下污浊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1]过了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叫孟婆的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碗孟婆汤,就忘了这一世的所有爱恨情仇,全心全意赶赴新的征程——投胎转世。
克莱儿•麦克福尔,在畅销小说《摆渡人》中,也为人的百年之后创造了一个像黄泉路这样的空间——荒原,将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放在了这里,除此而外,她还借助希腊神话中冥王哈得斯的船夫卡戎(Charon)在冥河上摆渡的传说,创造了一个新的角色——指引灵魂往世的摆渡人,就像佛教中的指引之佛,在人灵魂出窍之后来迎接其去往西方极乐世界。
在荒原这个异度空间里,摆渡人崔斯坦摆渡因火车事故离开人间的迪伦前往另一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让他们在明知不可能中难以自持地彼此相爱,最终,凭借爱的力量,他们克服艰难险阻终于回到人间,超越了种种不可能,从而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至此,一个简单的故事,因了“荒原”和“摆渡人”的存在,变得新奇起来。
反观文艺创作,故事的内核就像原始的火种,基本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爱的力量”,用老套一点的话说就是“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围绕这个内核,创作者不停地变换着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各种不同的创作元素,就诞生了万花筒一般的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
这一次,克莱儿•麦克福尔也是如此,在地点和人物上做了大胆创新,再加上还算过得去的叙事技巧,《摆渡人》就具有了让人一口气读完的吸引力。
当然,在新奇之外,《摆渡人》之所以能够激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还在于它戳中了人们的另一个软肋,那就是——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1] 《酆都宗教习俗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