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什么?道德又是什么?文学不能和道德冲突吗?文学不能反映道德的缺失和人性的挣扎吗?文学就不能越轨吗?那几千年前流传至今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神话要怎么说?那么多情爱里的背叛和折磨要怎么说?文学就是一面镜子,可以最真实地照射出生活的琐碎复杂和曲折,更可以无限延展地讨论常人未考虑的深层次的人之共性。
帕慕克就是这样一位作家,《纯真博物馆》也是这样一部作品,至始至终男主凯末尔都在寻找纯真,纯真在爱情上是心上的那一股子颤栗,在自我上是挣开束缚和世俗的决绝,而芙颂则始终纯真,像一股烈火般勇敢无畏,点燃别人,照亮自我,她心里清清楚楚的。
就像我一直认为的那样,爱情里的平淡、责任、背叛一直都存在着,很多人都会蠢蠢欲动,这是人性里的劣,但更多时候他们选择隐藏,拒绝讨论,认为这是不好不对不道德的,即使他们已经沦为此类人。
帕慕克选择吐露,选择描写,一句句求而不得,思之如狂的心理描写的叠加,将人性批判性地撕裂开来,读到中段你会想一个男人为何能这么啰嗦这么纠结这么徘徊,再读再读,你就会被字里行间的缱绻和深情所打动,因为它是如此写实。不只是凯末尔对芙颂的感情,我们每一个人,对爱情对理想对生活对选择都是一种思前想后,畏畏缩缩,反复琢磨,顾此失彼的状态。我们思念一个人,往往也会在脑海里,在目光能及处极尽其能地搜寻每一个和他/她有关的片段;我们选定一个人生的发展方向,往往也会想东想西,茫然失措,坐立难安,失去失去再失去,错过错过再错过……
所以小说里那反复出现的街道、清真寺、公寓楼、树丫树枝、胸针、人群、海峡、气味,4213个烟头,还有很多很多,都不是多余的,它们成就了纯真博物馆,是它们孕育了纯真,又夺走了纯真,现在只好纪念纯真。
有机会,我真想到伊斯坦布尔看看那纯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