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全国真语文研讨会第二天,我讲了《咏雪》。王旭明老师还没评,房老师率先站起来,从各个角度点评了一番,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认可。这是我所没想到的。
事实上,我一直喜欢这样上文言文,行走在文字的缝隙里,发现角角落落的趣味,和孩子们一起玩文字,收获快乐。但这节课,是有遗憾的。赏析完两句咏雪的句子,本打算请孩子们展开联想,说说雪似何,秋雨似何。话筒有些少,又想关注到后面的学生,在频繁传递话筒的时候,课堂的时间被侵占了一些。我又向来不愿意拖堂,于是舍弃了这个环节,孩子们思维的广度在课堂上失去了打开的机会。当然,听课老师并不知道我的这个预设,只看到我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
房老师之所以如此,我想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是中午同学尽地主之谊,房老师喝了些酒,有些激动;二是他可能确实喜欢这节课,欣赏言文合一的教法;第三,他是鉴于上午的缘故,担心王老师点评时批判我,想抢先护着我,怕我受委屈吧。
前一天晚上,我特意按照王老师强调的真语文十二字评价标准调整了思路的,这和备课八问九问并不冲突,只是刻意凸显了一下罢了。这点信心我还是有的。即使不是很满意,也不至于被批得一无是处。
然而我还是被感动了。房老师勾起我美好的回忆,关乎2012年暑假的那十天。
这几年,参加的培训也不少了。但,唯有2012年的华中师大之行,印象历久弥新。那是唯一的一期纯语文学科的研修培训,大约认知接近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吧。
磊磊天天上完课再跑来陪我听课。六年不见,她依然娇小可人,热情如故。苇子忙完学校的事情,50分钟到高铁站的车程他开飞车28分钟抵达,赶上21:40的那一趟,来汉中看我。人到中年,这样的情谊,值得珍惜。
我们仨拍了照片丢给班长:看看吴校长的美好生活。远在榆林的他秒回:也太幸福了!有机会来榆林吧!那年我们学校一位老师去榆林参加会议,他得知是我同事,特意款待,还发消息戏谑自己是爱屋及乌。记得那年,他信誓旦旦:以后咱们班每年聚一次,或者至少两年聚一次。这样的豪言壮语犹在耳边,琐屑已经让这群人东奔西走,相见无期。
照片丢给杨涛,他分分钟回话:“你们要是来西安,一定招呼我,我请你们吃饭。”
“一个一个去呢?”我揪住他的话柄。
“行啊,那我就一个一个请。”爽快从未改变。
我在想,如果丢给晓唯呢?她银铃般的笑声,温软的媚语,定然速速俘虏我,缴械投降没道理的。
今天,会议结束了,也要放中秋假了。我们仨一起吃饭,怀念那十天的充实,白天听课,晚上写作业,排节目。我们一起想念典礼的走秀场景,八卦各种细节,大款携蜜档,贪官美女搭,知识分子登对,夫妻相CP……
2012暑假的武汉,闷热,我们住的地方距离上课地点也很远,吃的也是学生食堂,每天回归学生状态,聆听专家报告,写培训作业。排得满满当当,并不轻松。可回忆褪去了时光的苦涩,只剩下快活地留恋。
今夜,我又想起你们,2012,我的同学们,月儿圆了,我们也该有团圆的计划了。
田玲写于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