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钝感力
我觉得从表面上看钝感力只是在某个过程中处理情绪或是反应的一种力量,不管是敏感还是钝感,都是一种基于行为和过程的分析,这终归是一个短暂的行为。在我看来,真正的钝感力不应该是基于过程和某一个点的,而应该是基于方向和目标的。
比如,你提到书中的s医生。看到s医生,我就立马想到在驾校练车时遇到的教练,经常训人,大声吼叫。最开始时,遇到这种情况,我的情绪会波动很大,甚至在出了训练场时仍然会耿耿于怀,有时也会因为教练的吼叫紧张地腿发抖。但当我通过反思和觉察,将目标和方向进一步定位到成长和锻炼的时候,明显心态就变化了,基本就有了和s医生同样的反应。
难道说我的钝感力一下子就提升上来了吗,肯定不是的,而是我的关注点和心态发生了变化,行为表现自然就跟着发生了转变。再想一下,恋爱是不是同样如此呢。当我们把关注点调整到爱对方,理解对方的时候,很多所谓的磕碰点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呢。
关于睡眠这一点,我想说,能够做到觉察和反思以及定位关注点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精力充沛和能量充足,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必定是离不开充足睡眠的。而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必定会重视睡眠,在需要消耗精力的时候,自行就会主动利用时间进行精力的恢复和补充。
再回头来看,当把目标定位到核心点-目标、方向,外加能量的时候,书里提到的点是不是更多都是基于术(方法)的扩展知识了呢。希望我的一点小想法,对你有所启发。再次感谢你的分享。谢谢。
2 心累大于身累
每次看到心累,我都会想到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宁愿下学去用体力打工都不愿意坐在教室里听课学习,归根芥蒂是不喜欢不认同,心不喜欢,所以他们宁愿身体受累也不愿意忍受心受累。这毋庸置疑绝大多数这样的孩子,这样的选择肯定是错误的,因为这种选择终究是一种消极逃避的方式。
心累容易唉声叹气,容易看不到美好感到失望,特别容易被冷落,特别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我认为,不管是心累还是身累,只是一个人不良状态两种维度的展现方式而已。而这两个维度是互相影响,是互相联系的。
身体的状态会影响心理的状态,心理的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身体的状态。然而不管是身体累了,还是心理上累了,都是需要休息。只是休息的方式方法或许有所不同而已,但同样必定是相通的。而休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补充精力和能量。其实说到这里,就引出了精力管理问题,在此就不展开了。
最后我想说,这同样也是认知管理的问题,就向金凤战友分享的钝感力,心累的形成,肯定是没有关注目标和方向,局限在了眼前,而一旦一个人被小点困住,就特别容易进入死胡同,特别容易心累。
其实这样来看,只要每一次心累和身累之后,有精力和觉察力的话,每次心累的体验都可以转换成我们自我觉察和反思的好机会。而当自己真正这样想的时候,心灵天空自然就变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