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的事情,不问值不值得,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一个待在咖啡厅发呆的下午,而发呆意味着,想写的文章,该有的思路,一点都没有,在我的期望中,我应该磨出好东西,或者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
再回到办公室里,你们看,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但那天下午,我差点就彻底投降了,我告诉自己,没关系的啦,反正不会有人记得,又安慰自己,反正今天写不出来,同事也能顶上,我甚至开始问自己,像熬鹰那样折磨自己,值得吗?
所以是开头的那句话把我捞了起来,他不是拯救了溺水的我,而是告诉正在假装抽筋的我,其实水没有那么深,你把脚伸直就可以站起来了,于是我像刚醒悟的笨蛋一样,再次将手指抬起,然后往键盘上落去,最后那天的我,写出了一个被三百多万人看过的漫画剧本。
后来跟同事讲起这段经历,他们问我为什么那句话的作用这么大,因为我们常常陷入值不值得的思维当中,我们应该问的是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只要答案想要,那就继续把这件事完成下去就好了,没有其他理由,不问值不值得,这句话,真的好简单。简单到我们都忽略了,这个问题我们虽然不经常问自己,但每时每刻,我们的每个决定,其实都在回答它,至于想要,那是一种状态,我们都是因为“想要”,才来到如今的位置,但曾经想要,不代表它不会消逝。
颓败
我见过太多从“想要”变成“不想要”的场景,干了三年的广告,终于从“喜欢广告行业的不断变化”,变成“后悔当初没有选择国企”,写了10万字的稿子,最后问责任编辑,我是不是不适合写稿,每天最后一个下班的“老板”,终于在朋友圈坦诚我失败了。从高中就开始的恋爱,大学毕业后异地半年,说算了。
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最后问责任编辑:老大我是不是不适合写稿,每天最后一个下班的“老板”终于在朋友圈坦诚“我失败了”从高中就开始的恋爱,大学毕业后异地半年说算了。他们都是我的朋友,那副气馁的样子,我想我这辈子都无法忘记,其实他们不是输了,只是对自己曾经的选择失望而失望带来的最大问题不是挫折,是颓败。
想要
继续干着广告的工作,但所有的创意都来源于国外的设计网站,继续写着稿子,但文章里充满着其他作品的影子,把公司卖掉,除了工作其余一切正常,旅游、健身、社交一个不落,继续在一起,努力在电话的镜头里挤出笑脸,似乎他们的生活都在继续前进,没有事情能够给自己造成困难。但其实他们都失去了,“为某个人、某件事全力以赴”的能力。所以,跟“努力”“拼命”这种常常被人挂在嘴边的词汇相比,我更喜欢“想要”这个词。因为想要,才会去积攒力气,然后获得我们期待的结果。
每年的高考出分日,我都能在后台看到许多“差一分”其实不仅你们遗憾,我也很遗憾。因为在人生这条路上,每一天都可能是出分日,有可能是研究生录取结果,面试通知、工作的季度评定、甚至是家人的体检报。
“差一分”
在我们仅有的人生里,会遇到不止一个“差一分”甚至会遇到各种“就差一点点,真的一点点”有的它们会使我们变得更强大,有的它们会成为击碎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不管你多么害怕,多么厌恶,都不可能完全避开它们,因为这就是我们在无数次“想要”之后需要面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