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承接一个活动,有位老师要上《圆的面积》这节课,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上过,只好用五年级的学生上,因此我们把四单元《图形的面积》提前来上。
今天上的是《比较图形的面积》,提前让学生剪下了附页2里的图片。上课检查,还是有近10位没有准备,每次这样的时候总会感觉无语,除了我特别强调之外,还专门写在了家庭作业里,但人家就是置之不理。不抱怨吧,上课。
这节课去年的五年级的亲们研究得很透彻,环节都还留在脑海里,所以上起来感觉格外轻松。
大问题如下:
1.猜想:哪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或者哪些图形之间有相等关系?
2.验证:用图形验证,并记下自己所用的方法。
第一个问题,采用不举手发言的方式,黑板上一下就呈现了9条猜想。
第二个问题,学生先独立验证,再小组合作,特别是方法的总结上。巡视全班,能够把方法记下来的有小江同学,其他孩子都忙着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全班分享,由第12小组承担。他们的分工:一个主讲,一个板书,另外两个补充。我以为他们的主讲人会是两位女孩子中的一位,结果是最安静内向的耿直。不过,人家还是很大方的进行主持,虽然气势还需要训练,也还不错啦。板书的是知雨,因为她的书写在组内是最好的。可是,同学们分享的方法中有一个“重叠法”,她写不来那个“叠”字,求助于我。后来,她告诉我:整个人站在台前尴尬至极!看来,还应该多给机会他们才行。
这节课和去年同事的课相比,感觉在方法上多了一些,而且孩子们的命名意识很强,我们的方法有:重叠法、割补法、对称法、分割法(只分割)、拼接法(只重组)。当然,他们把最朴实的“数方格”丢了,而我在巡视过程中分明发现很多孩子用了这个方法,还是在我的再三追问下才蹦出来的。后来问同组的小徐,她们班也是一样。难道孩子们认为这种方法真如孩子们所说“最笨”和“最麻烦”吗?
全班分享完毕,我们简单做了总结。然后做了书上的四道练习题,并进行了充分的分享。
这是用的两节课的时间,我很想知道这节课到底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所以大课间,我特意找了几位孩子进行课后访谈。
我的访谈提纲,有3个主问题:
1.前两节课学的什么。2.留下什么。3.作业印象。
访谈过程记录:
1.生1张翔铭(他是第一节快下课时才到)
师:前两节课学的什么?
生:比较多边形面积。
师:留下什么?
生:重叠法、方格法、割补法
师:说一下作业印象。
生:有作业吗?
师:有,书上的练习题。
生:没有什么感觉呀?
师:你的没感觉是都很好做还是没有做?
生:做了,但有道题没有做完。
师:为什么没有做完?
生:时间不够。
和他对话,他自始至终眼睛不敢看我,我要求了两次,他还是会不看我。我知道他的话可信度大约60%,于是让他拿来数学书,一看,练习题基本就没有怎么做。关于他的“学习品质”似乎可以开个专栏记叙了。虽然听他说“留下什么”还能说上几条,但那是黑板上有的,又让他们做了笔记,而且就是一个结论,并不能表示他真的掌握了。或许还应该问细致些,所以生2用了追问。
2.生2廖炳辉
师:我们学的什么?
生:多边形的面积。
师:留下什么?
生:割补法。
师:什么是割补法?
生:图形有缺的一边,多的一边割下来补到缺的一边。
师:割补之后面积变了吗?
生:变了,周长也变了。(我不敢表态,怕影响下面的访谈)
师:举例说明一下呢?
生:(指着数学书49页的一个三角形)把它割补,这边割下来补到那边去。(我是晕的,听不懂)
师:说一下作业印象。
生:4道题只做了一道。
师:是吗?书拿过来看看。(拿过书一看,都做了的。)为什么说只做了一道?
生:因为其他的题是老师讲的,不是自己做的
这个辉是班里数学提升空间最大的一个孩子,听课不在状态,基础简直不牢固,一个知识点重复很多遍都不能留下印象,找他访谈,也是想了解一下他的状况,也仅仅是了解,不能给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3.生3朱禹诵
师:我们学的什么?
省:拼接法、割补法、重叠法、对称法、分割法
师:对什么印象深刻?
生:对称法。
师:之前知道割补法吗?
生:知道,在奥数班学过。
师:说一下作业印象。
生:可以,不算太难。
师:第4题开始如何画的?
生:画的平面图形。老师分享之后创造了一个不规则的。
诵是那种很正的孩子,做事无比的认真,属于那种对自己很负责的人。如果孩子们都能像他这般学习,老师会省很多心。
4.生4刘彻:
师:我们学的什么?
生:比较图形。
师:留下什么?
生:我的发言,比如对称法和割补法
师:说一下作业印象。
生:我画了一个6,有创意。
关于彻的记录似乎最多,他属于“学神”级别,找他访谈也是想了解一下他的真实状态,看看老师的提升空间在哪里。
5.生5李怡佳
师:我们学的什么?
生:哪些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留下什么?
生:有很多方法,重叠法、割补法、对称法、数方格法。
师:说一下作业印象。
生:一开始我就画了一个F,和一把菜刀。
怡佳是典型的乖乖女,非常安静,作业质量也较高,只是在分享这块还需要加强。
访谈完5个不同的孩子,比较而言,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学的什么的回答,就大相径庭。是回答课题,还是回答我们解决的问题呢?其中不乏有不完整的或者片面的,比如彻和辉的回答。留下什么,是留下方法吗?好像是,好像也不全是。作业当中找收获,貌似孩子们还没有学会。当然,这三点都与我的“渗透”有关,如果我渗透到位,孩子们的习得也就到位。
所以,看一节课,看老师的提升空间在哪,可能才是王道。
(昨天太困,今早整理,关于这节课的作业还有一个值得记录的点,后面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