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这件事,从开始提笔写,到源源不断地去输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挑战自己, 挖掘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将它们转换为文字,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克服内心的犹豫和外界的干扰。
关于写作这件事,能让我们取得什么成就,源于我们对写作的看法开始,是想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对成长的渴望,自己必须要有站得住脚的理由,才能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
尼采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就像《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她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女性,她从小就得不到幸福,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所以把孤独都付诸于文字上,那时她就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后面她面临了生活的诸多挑战,过得非常艰难,但她仍然坚持写下去;即使多次被出版社拒绝,她也没放弃。罗琳的坚持不仅让她完成了《哈利波特》一系列的作品,也让她成为了全球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其实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有动机的,写作也是一样。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都是听到做什么能赚钱,然后跟风一股脑地扎进去,这几年的自媒体文章便是如此。很多人看到自媒体的兴起和潜在的商业价值,便纷纷投身其中,希望能够分得一杯羹。但这样的跟风往往缺乏深度和持久性,因为它们建立在短期利益之上。
虽然追求金钱并没有错,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金钱可以是写作的一个动机,不过它不应该是唯一的动机。
就像马克思说的: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所以当我们谈论写作时,应该还要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内在动机,这一点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价值。
因为写作需要一个反复琢磨和不断修正的过程,它需要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只有当我们的写作动机是出于对写作本身的热爱和对表达自我的渴望时,才能更投入和享受这个过程,从而进入心流状态,产生更多的灵感,写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这过程本身产生的满足感也是最好的内在反馈,让我们有了持续创作的动力,这样不断重复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作家约翰.欧文就曾说过:我如此努力写作的原因是,写作对我来说不是工作......写作对我来说意味着快乐。
而且在写出好的作品之前,我们没有读者会关注,也很难收到外界的反馈,如果我们只有外在动机,那就很难坚持下去。因此,我们写作的动机要放在内部,这样在没有外界的反馈和给予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到坚持输出。
还有人都喜欢拖延,但是有了动机就不一样,动机会提供内在能量,引导我们自己去找到自己的时间规律,也会引导我们去找到自己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写作当中。
在《驱动力》作者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花精力激励人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如果坐在你车上的人是合适的人,他们会自己激励自己。这句话跟《内在动机》的观点如出一辙,作者说:不应该问“我们要如何激励他人”,而应该问“如何做才能让人们激励自己”。这种能够自己激励自己的力量,本质就是内在动机。
那在写作上,我们应该如何去找到这种激励自己的力量,并持续走下去呢?
一开始,我们要先问自己为什么写作?想清楚为什么写,比怎么写更重要。在黄金思维圈法则里面,"为什么"(Why)是核心,它代表我们写作的内在动机和信念。只有想清楚为什么写作,才可以确定我们的写作动机,找到正确的方向,驱动我们持续创作。通过不断地问"为什么",我们还能够深入地理解写作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当我们明白写作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也能够从内心深处找到推动自己前进的力量,能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
在《跨越不可能》这本书作者就说过:当我们做某件事是出于“兴趣和乐趣”,或者是因为“这件事符合我们的核心信念和价值观”,我们就正确地利用了自主性。自主是我们内在动机的基本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持续激发我们的内在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写出来的东西会更触动人心,更有深度和力量。
当我们弄清楚了“为什么”写作,接下来就得考虑“怎么做”。这就像是,我们知道了要去哪里,现在需要一张地图来指路。“怎么做”(How)就是这张地图,它告诉我们如何去实现我们的“为什么”,怎么一步步到达目的地,这当中涉及到我们写作的策略和方法,包括选择题材、组织结构、运用语言等具体行动计划。
最后是"做什么"(What),它相当于是我们根据地图(怎么做)到达目的地(为什么)后的具体行动和成果,即我们写作的具体内容或任务本身,比如文章的主题、论点、故事情节等。
通过黄金思维圈的引导,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写作的深层意义,在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不言放弃。同时,也会引导我们去找到自己创作的方向,找到自己想要写的话题,从而设定具体而可实现的写作目标。
当我们的写作目标明确,大脑就不需要去思考现在应该做什么或者下一步要做什么,可以降低认知负荷,并告诉身体系统应该在哪里消耗能量,这样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写作当中,生发出更多的灵感,写出更有创意的作品。
接着,我们要去理解写作的价值,激发自己对写作的重视。我们对写作这件事有多重视,这件事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地位就有多高。就像粥左罗老师一样,出身贫困农村,毕业就开始了北漂生活,摆过地摊,做过服装销售员,住在10平方米的地下室,从做了自媒体编辑,意识到写作的价值后,并苦练写作能力,实现了人生逆转,他说:长期持续写作,一定是因为你从本质上明白了写作的重要性,当我们看到的维度越多,我们投身写作的动力就会越强,就不会简单地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而写作的价值本质上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取得的成效。就像马云曾说过:多数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而对于写作这件事,我们只有先相信才能看见。
相信写作是有复利作用的,相信写作的时间壁垒是真实存在的,德鲁克就曾这样子说,我们常常高估3个月或6个月的变化,而低估5年或10年的变化,原因是我们常常忘了“复利”的存在。所以我们在开始写作时,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显著的成果而气馁,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来打磨作品,只要我们的作品对他人有价值,就能随着时间积累影响力,实现复利增长。
因为我们的一次创作可以被无限次地阅读和分享,这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影响力,还有助于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开启更多可能。此外,这种创作方式也是实现时间价值最大化的秘诀“一份投入,多次回报”。
写作还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流传于世的书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罗振宇老师也有这么一个观点:职场,以至于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而构建影响力的方法,一是写作,二是演讲。其实演讲也是建立在写作能力之上的,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写下来的力量。
而且,写作是验证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在学习金字塔中,我们听讲和阅读的留存率只有10%以下,只有把学到的知识教授给他人才能达到90%,所以说“教”是最好的“学”,而写作正是教授的一种形式。在写作中,我们只有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明白,这个过程正是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内化。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中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可以说写作对学习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可以让我们有效学到新的知识,还能倒逼我们去学习。所以我们要认真去审视写作的价值,明白写作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成长,这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后,自然而然地会开始重视写作。
最后,我们要公开写作,公开写作是激励我们持续创作的最好方式。因为我们只有公开写作,才能得到反馈,一个反馈相当于是满足我们内在动机最好的奖励。还有公开才能被更多人看到,链接到更多的读者,并得到认可和鼓励,进而提高我们的写作热情,激发我们持续写作的动力,正如史蒂芬·金所说:“写作是一条孤独的道路,但公开写作却能让我们与世界相连。”
当我们通过公开写作分享我们的思想、故事和见解,就有可能会引发读者的共鸣,或者为别人创造价值,别人就会主动来链接我们,我们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扩大,并且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个人品牌是普通人崛起的重要武器,它可以帮助一个人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就是价值交换,这就要求我们得站在读者的角度写文章,要有利他思维,才能写出吸引读者的作品。当然,公开写作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点,因为公开写作会让我们更注重文章的质量,也会让我们的思考更加深入和系统化,这时我们会去深入挖掘主题,提炼出更有力的论点,构建更严密的论证。还有为了维持内容的深度和质量,我们不得不持续学习新知识,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我们的终身学习。
此外,公开写作还能有效地自我监督。当我们承诺定期发布作品时,这种对外的承诺往往比个人的自律更能推动我们按时完成。当我们养成了定期写作,这种写作节奏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拖延,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并且通过不断地实践,我们的写作技巧和效率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总之,公开写作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它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写作的内在动机,持续地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而且通过不断地公开写作,我们能够展现出自我价值,同时也能够为他人带来价值和启发,从而吸引更多读者,挖掘写作路上的更多可能性。
就像理查德.汉明说的:那些敞开了门干活的人和最终成就了大事的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必须要公开写作,而不是闭门造车,这是让更多人认识我们的最佳途径,同时也能让我们得到实时反馈,有效改进,写出更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