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又和我谈了读博的事情,到底要不要读博呢?大家都认为,对女孩子来说,读博是个不错的选择,将来毕业了到高校当个老师,工作轻松稳定,每年又有寒暑假,方便照顾家庭,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明晰了自己对读博的态度。
我本科时的同学千里,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男生。当时一起毕业的同学,都毫无悬念地进了和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而千里却跑到杭州一家非盈利性的书店做了编辑,成了我们羡慕的文艺青年。
研一时我和同学去找他玩,他在逼仄昏暗的出租屋里,边给我们做饭,边讲一些编辑和作者之间的趣事,做编辑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也不乏欢乐。不料一年之后,他离开书店,开始学习摄影,在朋友圈经常看到他出去采风拍的照片。今年三月份,他请我做模特帮他拍校园写真,来学校的时候还专门带了化妆师,拍出来的照片很文艺。
前两天,我供稿的旅行杂志正好约风景照片,每个景点需要5到8张照片,每张照片的酬劳是50到60元。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就把它推荐给了千里。没料到他居然很快拒绝了我,他解释说,拍景点照片的要求太低,就技术方面来说已经得不到提高,而且一个景点的酬劳在250元到480元之间,除去到景点的花费,对他来说收益是很低的。他现在拍建筑物,一天下来就可以拿到千儿八百的酬劳,所以这个工作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他最后又说,如果是拍他喜欢的东西或者能学到新的技能,就算是花钱拍也没关系。
对于他目前的薪资水平,我是很惊讶的。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以此获得了不错的收入。他说现在已经不用因为谋生而摄影了,他要拍摄自己喜欢的。
然后,我就想到了自己。
我要读博吗?
我喜欢读博吗?
我喜欢在高校教书做科研的生活吗?
在实验室做实验已经两年了,读博士做科研的生活我是很了解的;在高校教书做科研是我的导师每天的工作,也是我亲眼所见的。扪心自问,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我听见心底传来一个微弱却很坚定的声音——不喜欢。养家糊口是可以做的,但这不是我想追求的。我的父母为养家糊口而辛苦工作了一辈子,如果到了我这一代还要为养家糊口而工作,还不能为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活,那么这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续又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我现在还不能确定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但是我知道什么是我不想做的,什么是我愿意做的,我应该去尝试我愿意做的事情啊,就像千里一样,尝试了做编辑,虽然最后又转行了,但是至少没有遗憾,他以后肯定不会说,如果当年我选择做编辑可能就会怎么怎么样了。而关于别人的看法,是不用太在乎的,因为他不能切身了解你的感受,大多时候只能从利弊方面来分析。举个例子,假如我现在可以免费挑一个水果,我想吃一个苹果,而周围的人都告诉我你应该选一个西瓜,因为西瓜比苹果大,选西瓜才是赚到了。我要因此而选择西瓜吗?就算我选择了西瓜,我赚到了,但是我会因此而快乐吗?我想要一个苹果,你给我一车西瓜我也不会开心的。生活是自己的,生活的感受从来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的悲伤欢喜别人也不会感同身受,除了我自己没有人为我的选择买单,所以不应该因为别人的看法,因为对别人对事情利弊的分析,而做出相应的选择,我真正要做的是fllow my heart,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况且人的生命本来就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做想做的事情也许都不够,为什么还要用如此宝贵的时间去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呢?
我有一个博士师兄,因为家族世代经商,家里没有研究生,所以父母特别希望他能拿个博士学位,于是他就真的读了博士。可是他的博士生活却一片狼藉,因为他知道自己毕业也不会从事这一行,所以在学校总是混日子。博士中期考核的时候,基本课程还没有上完,实验完全没有进展,导师生气得让他博士转硕士。师兄因为外因违背了自己的心愿,做出了看似承担责任的选择,可是他真的承担责任了吗?不见的吧。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担起家庭的重担需要勇气,其实去追求你真正喜欢的生活才更需要勇气。
周冲离开体制失去了3000+的稳定工资,在众人的不看好中,实现作家梦赢得了月薪十万的尊重;王令凯打工游学世界,最终学有所获缔造了自己的沙拉王国;杨熹文努力旅行写书,开着赚来的房车在新西兰遨游;李安厚积薄发,电影事业终于一飞冲天;高晓松的生活少了眼前的苟且,充满了诗和远方的田野。他们曾经也是普通人,现在他们是普通人的偶像。他们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我想,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有梦想吧,动物只求得食物,而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是不是应该除了吃之外,去追求点不一样的东西呢。吃的目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