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是个可选项
家附近的公园广场,白天是老年自乐班和“掼蛋”牌友的集散地,晚上是广场舞蹈团,遛娃大军和跑圈达人的活动现场。我父母也是在这里,碰见孙阿姨的。
她坐在广场石台上和大叔大妈聊天的时候,穿着,神情和语气和旁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她在广场上的时候,不打牌,不跳广场舞,也从来不带家人,只是散步和聊天。灰白色头发,蘑菇头发型,红色格子棉布衬衫,深灰色牛仔裤,黑色运动鞋,小斜挎布包。
父母说,和她聊天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儿。因为她从不主动提及家里的任何人和事,也很少八卦别人的家事。有她在时,一群老年人在一起谈论的竟然全都是报纸和广播电视里的时政新闻和事件,没有家长里短。但只有在这种时刻,她可能才会稍显激动地说几句。
别人看她住在附近的高档小区,又知道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难免心生好奇。
问她的孩子们时,她说,咦,我的儿子们啊,在外面名声听起来都好得很。
问她的大儿子时,她说,他给奥巴马打工去啦。一年回国开一次会,如果顺路就来看我一次,两三天就走了。
问她的二儿子时,她说,他整天就知道应酬喝酒,天天晚上半夜才回来。
问她的孙子时,她说,他都大了,不需要我陪了,现在学习也忙得很。
问她的老伴时,她说,他一个人在老家,我过几个月也要回去一趟了。
问她给不给家人做饭时,她说,我倒希望他们加班应酬晚点回来,就省得给他们做饭了。
都是淡然的一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陆续从父母口中得知,她山东人,是一名退休的初中英语老师,有两个儿子,老伴在山东老家,她一人来到异乡城市和二儿子一家同住,但并不带孙子。大儿子留学并定居美国,和中国留学生结婚后丁克至今。
父亲说,别人都夸她教育的好,两个儿子都考上好大学,有好工作,大儿子有钱,二儿子有权。她就会再重复一次那句话,是啊,我的孩子们在外面的名声听起来都好的很。
父亲还说,一次大伙儿谈论起年老之后,和孩子们以后相处的话题,她说的是:
人家孩子们过的好,可能跟你有关系(她指有来往),也可能没有关系。但要是孩子们过得不好,肯定和你要有关系。
大家听了略显尴尬地感慨一番。淡然之中,她总是好像有所指,有所不满,但也不想深究。
大约一年多以后,她随二儿子搬去了附近稍远的另一个高档小区,从此和我父母基本断了联系。
父母偶尔谈及她,说她好像对谁都没有很深的依恋和感情,好像总是有一些失望和隐藏的愤怒。但是她也并不明说,也不多说,不愿提及。明明家人都在,却来去匆匆,孑然一身。明明和家人同住,却好像独身很久。聊起天来,也只能说社会上的事,完全绕开了家庭的所有话题。
对这样一个怪阿姨,因为只有几面之缘,我谈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讨厌。我隐隐觉得这样的老人在我身边是个异类。
她从不炫耀两个儿子如何优秀多金;不晒孙子的可爱照片;不说自己教育孩子或学生的成功心得,也不秀和老公的恩爱。
她也没有像祥林嫂一般喋喋不休她的所谓不公待遇或悲惨境遇(假设有),从不家长里短。
她虽然有失望和生气的情绪,但很少抱怨,只在别人问起时简单回答一句。
她不参加老年人各种游乐团体,不吹拉弹唱,不跳舞,不四处旅游,只喜欢每天记日记。
她不缺钱,但吃穿用度看起来都很朴素,完全没有华丽丽的丝巾和中国风的大袍子加身。
一个寡淡,寂寥的人。不迎合,不讨好,不逢迎,也不攻击。有失望,有愤怒,但可以自我消化,至少自制。
这和我脑中上一辈阿姨们的典型形象完全不符。她们大多数人,不都是围着老公孩子转吗?不是在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迎合讨好中,换取别人的爱或肯定吗?不都是,过得再不好,在外也装得幸福美满吗?不都是老公听话,儿子孝顺,孙子可爱的五好家庭妇女吗?不都是儿子是高富帅,女儿是白富美的优秀母亲吗?不都应该是一个星期打三次电话,催婚催孕的吗?不都是跳起广场舞脚下生风,说起八卦来眉飞色舞的吗?
怎么都没有呢??
这个反差让我多少觉得不适应,也不太舒服。她的古怪言行,让我不止一次,想到了何为孝道,如何行孝,如何表达关爱,甚至这些东西是否存在和有必要。在她60多年的人生中,都发生了些什么事件,让她如此淡漠?这些都成为一个迷了。
这还真让我不知道怎么评价为好。如果要贴一个标签,我就称她为,一个不热闹的人吧。
热闹真是一个有趣的词,我们竟然赋予了它那么多的潜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