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有清洁明亮之意。意谓在这段时间里,雨水较多,空气清洁,气温回升,阳光充沛。这是一个我们汉民族祭奠先人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适合外出旅游的一段时光,古人所说的“踏青”也大致就是指的这段时光。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不能免俗的介绍一下清明节,下面才是重点
现在的人们大多把清明节只当做一个假期,不过今天不想说习俗、规矩,想了解这些个儿看看导图,或者去泡泡度娘什么的就知道了。
我们来说说生死
清明节连同中元节、寒衣节为中国三大鬼节,都是祭祀的节日,那么当我们上坟扫墓、缅怀先人的时候,孩子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吗?还是根本就不想孩子知道?谈论逝去的亲人时,我们是怎么和孩子讲述的?
在中国直接说“死”啊“死”的是hin不吉利的,是忌讳的,我们小时候说到假如我死了之类的话语是要被严厉斥责的。
从古至今,代替死的说法不胜枚举。
官方上,天子死了叫“崩”、“驾崩”、“山陵崩”、“归西”、“驾鹤归西”、“驭龙归西”、“殡天”;诸侯或后妃死了叫“薨”;大夫死了叫“卒”;士死了叫“不禄”;只有庶人死了才叫“死”。
而民间非官方也不会直接说“死”,而是“过世”、“过去了”、“过了”、“去了”、“走了”、“返乡”、“回去”、“离开”、“长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老了”、“归西”、“落叶归根”。
宗教的说法最诱惑活人,佛教叫“圆寂”;道教称“仙去”,此去之地必是无限极乐的世界,让人羡慕嫉妒恨。
那么面对孩子,我们应该跟孩子怎么解释死去这个含义?
很久很久以前以前赵雅芝那版新白娘子传奇正火的时候出过一个悲剧,是说几个小孩子想经历电视上演的情节而喝了农药不幸死亡,这根本都不能叫“自杀”,因为孩子们根本都还不知道“自杀”意味着什么……
《看见》里柴静有一章节专门说了一个新闻“双城的创伤”,2003年五个豆蔻年华的孩子相继服毒自杀,一人死亡,四人抢救脱险,这个年龄是最多情善感动荡不安的时期,没有及时的生命教育,就总是会有天真的孩子以身试死……
2016年,一个舞勺之年的男孩子选择了留下遗书跳楼自杀,他跳成功了。父母的心也碎了,并百思不得其解儿子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心理专家研究遗书分析孩子面对家长过高的期望,达到了习得性无助的极点……
死亡,就是指丧失生命,与活相对。没有什么神秘世界,死了,就是死了。
让孩子知生死,越早教育越好。
知生死,才能珍惜生命,珍惜自己,也珍惜他人
知生死,才知活的美好,活在当下,也期待明天
死亡,这个必须面对的话题,我们要及早和孩子谈论,并且按照孩子的年龄段认真的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
0-4岁 死亡就等于永远的失去
四岁以前的孩子萌萌哒,很难理解死亡这个概念,我们要用拟人的方法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亡,比如他的一件玩具彻底坏了,办法修复了,就是死了;三个月要换牙刷了,旧牙刷就是死了。教育孩子从从送走一个死去的小玩具、一把死去的小牙刷开始。
5-7岁 死亡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属性,及时告诉他们死亡是很危险的,反过来就是如何去避免,教育孩子从过马路等绿灯、跑跳时不拿尖锐物体、吃饭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等等这样的小事开始。
8-13岁 死亡是无可回避的自然规律
这个阶段就可以带他们从科学的角度看生死,带他们去科技馆或科教栏目看看人的一生、带他们看四季变化、看花草的盛放与凋零,直面,反而不会害怕。
面对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害怕呢?我们应该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死亡并不可怕,没有珍惜有限的生命才最可怕。
13岁以上 用人生阅历去理解死亡
孩子们已经可以从自己经历的人生、看到的事件、读到的书本里,用自己的角度理解死亡的意义了,这个时候也可以平等的坐在一起谈论人生、生死这样的话题了,很多时候,孩子们往往不言则已,言则惊人。从谈论中父母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出现问题的可以及时疏导。
知生死,就是传教“生命的可贵”
《奶蜜盐》的作者张文质说:孩子对死亡的思考,要比父母想象中早很多。如果父母不及时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会让孩子对死亡产生很多错误的理解。如果父母尽早为孩子建立“生命第一”的观念,就可以避免很多的悲剧。
对于动辄就跳楼自杀、做危险的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导致死亡的案例不胜枚举,我们要告诉孩子的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及生命宝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告诉孩子生命的可贵,以及不存在任何的极乐世界;
其次,告诉孩子,遭遇危险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生命第一重要,不要担心孩子这样会不会变成胆小鬼或者战场上的逃兵,只有知生死才能在人生最重要的关头面对及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疏导胜于紧急面对。
第四,教育是慢的艺术,放下急功近利,用一颗平常心去教育孩子。
这个话题和节假日很“不搭”吧,只是想告诉大家,早一点告诉孩子他应该知道的,而不是“蒙蔽”或者“吓唬”……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
不要等到人生垂暮,才想起来朝花夕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