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兵马俑举世闻名,千人千面的兵俑神态各异。兵马俑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种种原因,差不多每个兵马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其中有一个跪射俑是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因为他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兵马俑,没有之一。
导游介绍说:
“这尊跪射俑之所以保存完整,得益于它的低姿态。”
因为兵马俑坑都是地下道式土木结构,当棚顶坍塌,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跪射俑受到的损伤自然就小一些。
其次跪射俑作蹲姿势,他的重心在下,也增加了它的稳定性。
跪射俑的低姿态让它历经2000多年的风霜以后,发丝、纹理依然清晰可见。
这让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的导游在介绍跪射俑的时候都会不无骄傲地说:
“在中国的政区图上,陕西的轮廓就像一个跪射俑。”
姿态越低形象越高,低姿态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
一、姿态越“卑微”,形象越高大
有画、书、印“三绝”之称的齐白石,是一位姿态极低的人。
在张大千举行画展时,齐白石没有丝毫文人相轻的想法,他第一个来到张大千的画展。
而且齐白石对同时代的三位画家崇拜不已,他曾经作诗曰:
“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这样齐白石谦虚好学的品质跃然纸上,同时也让他的形象更加高大地树立在人们的心中。
放低姿态不是自卑,而是高尚品质的一种反应,是不放弃和自我牺牲的一种对对方的尊重,这是礼貌,更是修养。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世时,有一年北京大学开学时,一位新生误把他当成了看门的保安,让他帮着照看一下行李。
季羡林不做任何解释地就答应了学生的请求,这位学生第二天才知道,原来昨天的所谓“看门人”,是大名鼎鼎的季羡林副校长。
这件事之所以到今天还在口口相传,自然是因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低姿态。
低姿态是一个人内心平和的表现,一个人谦虚品质的外露,是一个人圆融精神的彰显。
姿态越“卑微”,形象越高大。
二、低姿态是内心充实的表现
《背叛》里的夏英杰开始为有人6万买她的手稿而高兴得不得了,可宋一坤说6万只是个零头,后来,她的手稿竞稿80万成功。
回来的路上夏英杰的同学加好朋友江薇说:
“你刚来海口时,落魄、凄凉,身上还带着伤,真是一副逃难的样子,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变了,我是看着你走到今天的。
我最深的感触是,你们看着活得平淡,其实一招一式有章法。”
这里的宋玉坤就是“一招一式有章法”的代名词,他的样貌、衣着、语言等等,都给人一种普通的不能再普痛的感觉,可就在这普通的里面,往往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举动。
这是因为宋玉坤的内心里面很充实,他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于丹说: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
内心充实的人从来不炫耀,就像一条小河一样,默默无闻地流向大海,它知道那里有自己的目的和归宿。
一个人只要内心充实,生活对自己来说就没有难事。
内心充实的人,他们看起来都很低姿态,平时不显山不漏水,但他们内心深处却有着深深的思考能力,正是这内心深处的思考,让他们获得了人生大智慧。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做人要,弯下身子,放低姿态,严格要求自己而宽容待人,就会远离怨恨。
没有怨恨的人生才是内心坦然和充实的,这都需要我们首先放低自己的姿态。
三、低姿态方能“人低为王”
有句古话说得好:“水低为海,人低为王。”
走在街上大摇大摆的人,不可能在人们心中留下任何好的印象,因为越成功的人越有谦虚好学的品质。
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是因为苏格拉底一直说自己无知。
认为自己无知的人都有一颗谦卑的心,都有一个低姿态的外表。
而把眼睛长在头顶上的人,永远不能让自己充满智慧。
被称为美国国父的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位名人,在他要进门的时候,因为眼睛一直向上看,而没有注意到比他身高还矮的门,冷不防被门框撞了头。
那位名人在屋里站了起来,走到富兰克林身边,给他说:
“你要学的知识,就得先进来这扇门,而要进来这扇门,就要先学会低头,这也是我今天要教你的道理。”
盲目地总是仰着高贵的头,会被撞得头破血流,而适当地放低自己的姿态,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
芒毕露的人往往会受到非议,懂得适时收敛的人会受到尊重。
低姿态不卑躬屈膝,是一种礼让的风度,是一种谦虚的美德,是懂得“人低为王”的智慧。
学会低姿态,是一个人最智慧的修养。
我是邯唐情感 原创不易,记得点击“关注”,也可以点赞,收藏、在评论区留言和转发给您身边的好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