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每天都会有无数的人被送进来,又有无数的人被送进毒气室。生与死只是一瞬间的事,“在一个只能容纳200人的狱室里被关进了1500多名犯人,空间拥挤得不能坐下蹲下,只能站着,睡觉时一个人叠着一个,每餐食物都不能够填饱,并且有的已经发霉发酸,每天早上五点还要要准时起来干活,每个人进去不到一周都会瘦到,看起来只是一块破布裹着一张皮包着的枯柴;而那些病弱,不能进行劳动的人就会被送往毒气室,然后送到烟烱。”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心里感到很害怕,很绝望,同时也对这些“囚犯”感到同情,因为他们的遭遇已经没有生与死的区别,就算是活着,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尽折磨,看着、感受着自己日渐消逝,可能在下一秒就被选进送入毒气室,那种绝望比死还可怕。
而作者弗兰克尔也是那集中营中的一员,每天也同样经受着心灵和肉体的折磨,当他与别人不同的一点是,他没有其他人那么在意生死,他每天按时睡觉、吃饭、干活,只是环境差点、吃的东西少点、睡觉的地方挤一点时间少一点、工作苦一点,其他的都没啥区别,因为他一直有一个意念——自由。
对于他来说,活着就是为了自由,有了这份意念能让他能够在打鼾声中熟睡,吃下那酸臭恶心的食物,努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让监工们觉得自己没有生病不能干活。
最后,战争结束,集中营解放,和弗兰克尔一样的幸存者们获得自由,他们走出集中营的那一刻很迷惑,不知自己的方向在哪,被束缚的生活过习惯了,对突然来临的自由感到陌生又害怕,很是无助。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肖申克监狱的年长囚犯,在狱中是受人景仰的老好先生之一,被狱友称作“老布”。在服刑50年后老布最终获得假释出狱。而面对外面的新世界,已经习惯监狱里体制化的他,处处无法适应,夜晚在梦魔中惊醒,直至最后绝望自杀。”
所以说,人是一个矛盾的个体,被束缚的时,渴望自由,经长久束缚后得到自由,却又不得适应。这时,需要追寻的是生命的意义,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这是当我们面临迷惑、绝望时要问清楚自已的问题。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就会坦然多的活着。正如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能够努力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因为他的意念是自由,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他必须得活着,不管多么艰难。
同样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是一位年轻的银行家,原欲报复妻子外遇,反后悔打消念头,不料妻子及情夫当晚即遭杀害,被诬陷杀害二人罪,进入肖申克监狱。后在监狱中办监狱图书馆,为囚犯播放美妙的音乐,还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大家打点自己的财务,典狱长发现他的理财特长后让他帮助自己清洗黑钱做假账。通过瑞德陆续获得凿子之类的小工具,利用期间打造的地道逃狱,重获新生”。
有了自由的向往,让安迪在肖申克监狱中默默的准备19年的逃生之路,他并没有急于求成,也没对任何人诉说,用一把小凿子挖出了一个可以逃生的地道,让人难以相信,这看似不可能办到的事,安迪做得很完美,还赚了个满怀,把典狱长揭发,自己却带着钱去往自由。
在体制束缚的环境下,对自由的向往能让人能够努力并且有意义的活着。那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是一种共生生物,需要群居生活,而群居必定会产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作为父母他们有义务对孩子负责,孩子是他们的责任;作为孩子,有义务赡养年迈的父母,父母是他们的责任,责任存于生命的意义之中,但单纯的责任还是不能概括生命的意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一、物质需求(衣、食、住)二、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护)三、社会的需要(归属意识、友谊、爱情)四、尊重的需要(自尊、承认、地位)五、自我实现的目标(自我发展和实现)。前四个我们活着所需要争取得到的东西,物质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是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自我实现则是前者的推动力,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