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的课几乎都堪称经典。读他的书,也每每被打动而沉醉不知归路。再次翻开这本《语文的生命意蕴》,仍有发人深思之感。
1.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说到底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知、情意感悟的过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阅读理解”只会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文字的工具。
2.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
创作原本根植于爱。(鲁迅)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3.没有情,语言只是一种苍白的符号,教学就是一种冷漠的训练。
4.每一堂课都是学生生命中的唯一,向前走去就永无回头的可能。
5.上帝通过创造发现他自己。(泰戈尔)
第1辑 语文,用来印心
好课的三重境界
1.人在课中,课在人中。
在:身在,意在,思在。
关键在于坚持和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课。
2.人如其课,课如其人。
如:适合。
关键在于上最适合于自己的语文课。
3.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即:当下、实现。
关键是要保持清明的觉知,全然活在语文课的每一个当下。即“从心所欲不逾矩”。
“失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限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叶朗
冯友兰人生境界四品位: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水平所限,还不能完全理解“人即是课、课即是人”。那是怎样一种境界与感受呢?
2.复习阶段,我们真正是把教学变成了冷漠的训练。“每一堂课都是学生生命中的唯一,向前走去就永无回头的可能。”这句话如当头棒喝,令我惊觉自己现在上的每一堂课都是对学生的犯罪!今天在办公室与同事谈到,语文在高中阶段对于学习其他学科能力的影响,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无助于对这种影响的有益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