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课的学习笔记,作者先从自己朋友结婚教练谈起如何观察和判断一个人。文中谈到的方法是借用产品思维的五层用户体验要素。
1)感知层:最初的感受,比如买衣服觉得这衣服的设计美不美,那看人呢,比如面试的时候,对面试者的穿衣打扮,这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如果一个人穿得邋遢,影响分肯定就被扣了。所以面试中才有所谓的晕轮效应。
2)角色框架层:在应用产品就是框架,用于判断人就是角色。比如框架会框定每个页面需要多少元素、跳转链接的关系,在感知层感知到的都是在这个框架中被框定的。那对于衣服,我们一看就知道是晚礼裙、还是西装,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它们是有一个框架角色认知的。对于我们接触到的人,比如在餐馆遇到的服务员,在路上遇到的交警,与他们的交流,大多是基于对角色的框定。当然,我们上班与同事的交往,也是基于角色的对接,谈话内容,都是由岗位角色所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大多都是基于表面的感知,基于角色的接触,都是非常浅层的关系。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人,也都是角色所设定好的沟通方式和交付内容,然后再与你进行沟通、交割和讨论。所以如果两个人只是角色的对接关系,是没有办法达到彼此的深入了解和深层关系的。
角色之下第三层起,就是深层部分了。
3)资源结构层:对于一个人,资源结构层包括了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这个层次每个人都不一样。那对于产品,比如移动场景下微信公众号赢过了百度,对于在上两层次它们给用户的体验可能是差不多的,微信主要是赢在了资源层,微信用公众号培育了内容资源。资源层是一个存量体现,那影响存量的是增量,而增量是由能力层决定的。
4)能力范围层:对于一个人,能力是支持存在而言的,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其实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就好像说好多女人结了婚就不化妆了,男人满足了就不奋斗了是一样的。因为扩充能力圈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一个人只有是为了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存在感,才会在左冲右突里扩充了自己的能力圈。产品的竞争说到底是背后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也是为了在市场上的生存才会在自己的研发能力、销售渠道、营销策略等多方面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
5)战略存在层:这是最核心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他对他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的。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什么时候他让他不爽或者烦躁?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对于存在感,满足的条件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对于很多女孩,只要能够在一段关系里,在和自己爱人的关系中,只要自己的存在感是清晰的,对方给了足够的确认感,就能够满足。但对于很多男人,如果只能够在一段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是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他需要在职场、在行业中、在社会影响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看到别人的重视。同样的对于做任何一个产品,最核心的战略存在层。所以在做之前,必须明确地定义两个问题,并保证项目组的每个人都清楚和认同:1.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2.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得到自己和用户各自需要的东西,才能继续做下去。这也是在做产品的时候要明白的,你能存在,不是因为你厉害,而是别人需要你,别人能持续依赖你。
不管是我们自己的个人发展,还是做产品,都需要从最核心的战略存在层出发,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产品是服务什么用户,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再支持,并积累自己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