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时间,请读一本书,哪怕只是零碎时间读上两行.生活就在这些零零碎碎中拼凑出一个你的样子.
<常识与通识>
这是一部阿城的随笔,阿城的笔风总会让人体会到一种讨人喜欢的灵气,那股子不拘一格的小跳脱非常让人爱不释手.这部随笔一共收录了12篇文字,是阿城在1997年至1998年发表在上海双月刊文学杂志<收获>上的作品,谈话的主题是’常识’。
书中谈到’思乡’,他认为思乡就是思饮食,思饮食的过程,思饮食的气氛.为什么会思这些?因为蛋白在作怪;谈到’艺术’,阿城的说法是:艺术乃是起源于催眠,首先是自我催眠,由此而产生的作品再催眠阅读者;谈到’鬼故事’阿城说,鬼故事差不多就是在表达我们在文化中不得释放的潜意识.....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的哲学直透事物本质的深刻和冷峻,毫不妥协.越是深刻的哲学越会流露出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生活貌似并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是每一个普通人眼里的生活又恰恰是一厢情愿的出于个人喜好,然后主观地把它装饰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其实无论是悲观深刻的,还是流于表面肤浅的,最终都会纠结于’自身’.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卢梭说:"我所做的与蒙田做的是一样,只是目的完全相反,他的<随想录>完全写给别人看的而我的遐想录则完全是写给自己的."一个愿意为自己减速感受生命之美的人不会害怕孤寂和磨难,因为他有充足的时间和自己交流,也许就在某足够淡定的时间点,能体味出生活不一样的意义.日子别过得那么忙碌,表面的紧锣密鼓和心灵的淡定从容一点都不矛盾.抽空也散散步,在公园长凳上坐下来读一读<遐想>.
<苏菲的世界>
一本顶顶不一样的哲学书.别人家的哲学都是看不懂听不清的,<苏菲>的哲学却渗透在故事里.它讲的是西方的哲学史,却映射在一个普通小姑娘的生活中.哲学也许是深刻不可琢磨的,但是哲学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让每一个人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时而是导师,时而是学生,生活中的我们不正是这样一步步从他人处学又一步步影响着他人的么?
<沉默的大多数>
定位自己是一件顶难顶难的事情,高调的表现还是低调的体验?’思想与意志’是个比较难以琢磨的东西,因为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刻刻显示在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中,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知道些什么,不然枉活一遭.也许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就能洞察自己的位置,或者说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我是谁?成龙在电影里就问过,弄明白这件事不容易,但只要去了解去探求,就是成功!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有的时候一本故事书更能让人有切身的体会,可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或者几个故事.我们自己都是活在’故事’里的,又何必非要去读一个故事?总会有闲暇的时间去阅读,尝试着以往没读过的书,试探着迈出曾经不敢迈出的步子,海阔天空.
此文为看点(定格萌生活)原创内容,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