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青帝”唯恐大自然色彩太单调,又担心人世间无花可赏。这不,刚安排了“花王牡丹”盛开,又送来了“花仙芍药”绽放。
这两天,正值芍药花开的时节,刚好淅淅沥沥又下了一场小雨,公园里的芍药花饱含宿雨,颗颗雨珠晶莹剔透,朵朵芍药花像受了委屈的少女含情落泪,娇弱无力,依偎在枝头。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元祐年间(1086~1094年)在东京汴梁供职秘书省校对朝廷书籍时于一个雨后的早晨外出赏春所作的一首诗《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绵绵细雨,伴着暮春时节阵阵轻微的雷声,飘飘洒洒下了一夜。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缓缓升起,房顶的琉璃瓦在阳光照射下显得苍翠欲滴。庭园里的芍药花带雨含泪,情意脉脉。蔷薇花横卧枝头,娇慵无力。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景物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并含有丝丝的春愁。
芍药花具有极好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并且拥有无数头衔。她与牡丹、梅、兰、菊、荷一起被列为中国“六大名花”;被古人评为“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或花仙。”因此拥有“一花之下,百花之上”的崇高地位;因为她开在5月,所以又被称为“五月花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代表花卉,象征着美好的爱情;2005年被评为扬州市的市花。
古代男女交往时会以芍药相赠,表达爱慕之情。《诗经·郑风·溱洧》就描写了2500年前农历三月上巳节,在郑国溱水、洧水边春游的青年男女约会、相亲的生动场景。
春秋时期,郑国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冲,西通周王朝首都和秦国;北连晋国、卫国、燕国等;东达宋国、鲁国、齐国等;南接陈国、蔡国、楚国等。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到儒教的束缚,比较自由开放,青年男女可以直接交往,互赠芍药花相互表达爱意。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溱水、洧水浩浩荡荡流向远方。有许多青年男女相约,到城外踏青出游。女孩说咱们去游乐吧?男孩说我已去过了。女孩说再去一趟怎么样!洧水对岸好风光,热闹又宽敞。于是结伴一起去游逛,相互玩乐喜洋洋,互赠一朵芍药花把我记心上。
有没有感觉到2500年前青年男女的热情大方、自由奔放!诗以河水的自由流淌为起兴,最后以互赠芍药花为定情物而结束。自春秋以后,芍药花就代表了美好的爱情,当然以后又演化为友谊、真诚、怀人等意象。
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一次路过王维的故居,看到堂前的芍药花开放,想起与王维生前交往的点点滴滴,忍不住泪落衣袖,写下一首怀念王维的诗句。《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
其实诗的题目已经说明了一切,最后两句是说主人已经不在了,但是芍药花还是在年年开放,表明芍药花对主人的依恋和怀念之情,更胜过寒冬中的青松,表现了芍药花高洁坚贞的品格。以物喻人,诗人自己对失去的朋友的思念之情永远不变。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大家为宝玉庆生日行令喝酒热闹,一个小丫头笑嘻嘻走来说:“姑娘快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众人出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史湘云醉卧芍药裀、黛玉葬花与薛宝钗扑蝶成为了小说里最经典的情节,被称为《红楼梦》最美的三大场景。史湘云和大观园里其她女孩子不一样,她没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也没有薛宝钗的机智聪明。她是一个假小子,自称自己是真名士自风流。性格开朗、活泼,为人磊落、热情大方,并多才多艺。史湘云的醉卧是一幅美人春睡图,是自然之美。是文学史上与芍药有关的最唯美、最自由挥洒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