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借用了芥川龙之介的话“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然而其实这句话的出处《一个傻子的一生》我并没有看完,这篇小说根据芥川自己的经历改编,之前有他自己写给朋友久米正雄的信,大意是小说中取自很多真人真事,希望他即使看出来了也不要透露。在对于作者不熟悉的人来说,这篇小说实在是晦涩难懂,恐怕要专门找出点时间来去读这篇小说了。
《罗生门》是芥川的一篇小说,也是他小说集的名字,可《罗生门》作为一篇小说远没有作为一部电影更有知名度,实际上电影《罗生门》是根据芥川龙之介的另一篇小说《竹林中》改编的,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并不复杂但是耐人寻味的谋杀案,一个武士被强盗杀死,七个相关人所描述的过程相互矛盾又可以找到些许线索,即使已经认罪面临极刑,即使已经死亡化为鬼魂,即使是在佛前悔罪祷告,也要把事实真相中对于自己不利的部分隐瞒,努力把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起来,人的自私和幼稚可见一斑。在看这篇小说的时候,一开始想要去从每个人的口述中寻找蛛丝马迹,还原事情真相,读到最后才知道,作者根本就没想让读者找到真相,或者说,每个人都会找到一个真相,我看完之后,我想要尽量找出一个更加贴合真相的描述,可是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之后,我恍然大悟,人人都会把实际情况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去脑补,到最后还原出一个与事实完全不同的故事,作为一个读者尚且如此,作为亲历者恐怕更甚。读完《竹林中》之后,我在网上搜索其他读者的意见,看到有的人把这篇小说解读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认为武士妻子的忏悔都出自真心,所讲具为实情,认为小说塑造了一个刚烈勇敢而又饱受摧残的女性角色,我想,此人大概也在竹林中了。
相对应的,另一片小说《河童》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不满和失望,小说借一个精神病人之口讲述了主人公误入河童国的经历,描绘河童国的风土人情,也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观察着河童社会,在这里,资本家控制着政党和媒体,机器让大量工人失业,宗教首领偷妻子钱去买酒,看似猎奇的故事,其实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素描。而相比于人类社会的道貌岸然,河童们显然更加坦荡,资本家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失业的工人被大量宰杀做成食品,这种行为还受到了法律的保护,河童们对于这些司空见惯,而在小说刚开篇的时候,河童就已经做出自己的表达:“我觉得你们遮掩起来倒是更可笑呢。”小说的最后主人公回到了人类社会,但是一年之后就开始想念河童国,甚至把河童国当成是故乡,而当他被检查为精神病长期卧床之后,很多河童又到医院去看他,然而,究竟是主人公去河童国游历过一番回来之后得病,还是主人公本来就有病,他的所见所闻都是在现实社会中经历的呢,作为读者,只能自己去理解了。
不知道是芥川龙之介的风格还是当时日本小说界的风格,小说更加注重主旨的表达和意境的烘托,而不像当前的很多小说,把情节推进作为重点,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节奏有些慢,而结局又太突兀,常常还沉浸其中的时候就戛然而止,我想如果放在今天,很可能不会太受欢迎。不过当我们安静下来,专心去读的时候,每篇小说透露出来的气息让人沉迷其中,而其太突然的结尾,又让人读完之后有一种失落感,然而在回味的时候,这种失落感又极大的激起了我对小说的思考。这种失落感成了阅读体验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概也是作者设计好的。
当然芥川的小说并不都是负能量,比如《橘子》和《小白》等这种满是正能量的小说也是有的,不过相对于其他的小 说,除了他们的主旨与众不同,单从小说角度来看,并不让人印象深刻,夹杂在《罗生门》、《地狱变》等这些小说中,反而让这两篇看上去有些低幼,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小说家本身的气质有其适合的风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