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回家》
摘录:
1、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2、 老师向家长提出了要求:不许随时看孩子,打搅孩子;接孩子的时候不许拥抱;不许给她拿书包;孩子做错事,我批评他之后,家长不许哄;孩子在家里如果提出过分的要求,绝不可以再答应她。作为一名老师向家长提出这么多的“不许”。也是平生第一次,同时也标志着我与这个顽固而又麻烦的小家伙斗志斗勇的开始。
接下来我与孩子的妈妈的约定,她只要把孩子带到校门口。其他的事情就交给我处理。
同行观点:
1、孩子不愿上学,说明集体不够温暖,没有家的感觉。
2、创设一个温馨的集体,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将班级布置得如家一般温暖,使孩子有一种归属感,进而爱上自己的集体。
3、教师要从自身找原因,让自己对学生的热爱之情由内而外地呈现出来;教态更亲切,语言更温和,表情更慈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多和孩子聊天,增进与学生的感情。
4、爱不仅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爱有时也需要“强硬”与“坚持”!
专业引领:
1、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当个人需求与环境发生冲突时,若不能如愿以偿,通常会造成两种情形:一种是形成悲观消极的心理;另一种则是从失败中学习适应方法。
2、家长要舍得放手,孩子才能展翅高飞。
3、小学一年级的老师需要扮演教育者和妈妈的双重角色,作为教育者,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要在引导孩子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如何交往,学习如何理解集体与社会,学习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些对于一个孩子的社会化非常关键。作为妈妈,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给与孩子妈妈般的关怀,使孩子感受到班级以及校园的温暖。
4、在教育工作中,情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爱的情感,这对教育工作是一份可贵的助力。
体会:
幼小衔接,家校联系对孩子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校联系,有利于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使家校教育产生合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电话风波:
昨天下午,就在我准备出发去学校时电话响了,一看是班里斌斌家长,赶紧接听电话生怕家长有啥事着急,当我接通微信的时候听到的声音,让我猛得一怔。
“是斌斌班主任吗?”
“是呀,怎么啦?”
“数学老师就不管俺家孩子吗?怎么这次考试才得了40分?”
“不应该呀,你家孩子挺聪明的。有几次我都看到老师在和斌斌谈心啊。”
“可是,今天中午数学老师布置作业了,我翻看斌斌的书包,才发现数学得的这么少,是不是数学老师不当班主任,上完课就走了,也不管孩子会不会,我家孩子上着补习班,我一直上班就没管过他。刚给老师打电话也不接,我啥时候可以和老师见个面,是不是我家斌斌淘气,就对他有看法呀。”
一听这般说话,我赶紧找机会说:“快上课了,我得赶紧往学校走了,要不你也来学校,咱们见个面,好吗?”
一到学校,我就去教室,直到上课了,斌斌还没来到学校,我又跑回办公室准备和家长联系,顺便告诉刘老师刚刚发生的事。一进到办公室,我就给她语音,同时刘老师正在回复斌斌家长信息,刘老师刚给斌斌妈语音,她也没接,用文字说,“没有网,在路上,一会就到学校了”得知他们娘俩正在来校的路上,我又马上返回教室。正好碰到他们,然后和家长进行了沟通,这一沟通,知道了斌斌家长是一位幼儿园老师,斌斌在幼儿园仗着妈妈在,还经常欺负其他孩子,虽然她妈说,她也一直批评斌斌,但从她的言语表达中,她心里还觉得自己家孩子聪明。而且斌斌平时都是他奶奶接送孩子,有几次斌斌那一组同学值日,别的家长都和孩子一块扫的扫,擦的擦,而斌斌奶奶,不但不动手扫地,嘴里还一直说,“好了好了,干净了,一直扫啥了,快走。”(我的要求是做值日的同学必须一块走)半年了,作为班主任的我就没有见过他妈,针对这一情况,拿我班的小颖同学及家长和斌斌妈进行对比,让她认识到自己的失职,认识到教育孩子不是老师单方面的职责,需要家长的配合,道理讲了一堆,看她也没有打电话时那么冲动了,趁机 和她约定,孩子每天的作业,不管孩子是在家还是补习班,都要亲自过目。最后还一直道歉,甚至落泪了。
其实家长和老师本来都是对孩子好的,就是因为少了一点沟通,让家长的误会越来越深,一旦说开了也就什么都没有了,值得庆幸的是我和斌斌妈今后很有可能会成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