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是一出悲剧,因为它的终点是死亡”
我们不禁会问:“既然死亡是最终的归宿,那么我们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遗愿清单》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它通过两位身患重病的老人,从互相嫌弃到惺惺相惜,最后他们用一张清单充实了他们的人生。
在离世后,他们的眼睛闭上了,心灵却敞开了。
这部电影仿佛借主人公之口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到死才发现没有真正活过。”
1、无常降临,从拒绝到接受
如果给人生划一条抛物线,那么钱伯斯·卡特的前半生就是一条接近平稳的曲线。
卡特是一名修车工,他热爱阅读,知识渊博。他本想当一名历史学教授,但他需要养家糊口,只好当起了修车工赚钱养家,这一工作就是45年。
这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妻子对他说了医院的检查结果,是癌症。他望着远方,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就这样,他住进了医院的病房。
没过多久,又一位老人住了进来。
这位老人叫爱德华·科尔,是医院的老板,
他本想住单人病房,但他常年对外宣布医院住院标准“一房两床,没有例外”,迫于舆论他只得作罢。
两位地位悬殊的老人就这么阴差阳错的住进了同一间病房。
无常,大概是生活中最公平的事情了,不会因为你家缠万贯就放过你;也不会因为你很普通就找上你。它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当爱德华得知他的生命仅剩六个月的时候,他根本不相信,他认为医生误判了。
曾有心里学家把人在面对重大痛苦时的哀伤划分为五个阶段:否认、愤怒、妥协、抑郁、接受。
这是每个人从不愿面对现实到必须面对现实必经的五个阶段。
无常,当然不是局限在死亡二字,生活中的不如意都是无常的一部分。
工作中,家人的不认可、同伴的不理解,都会让我们有情绪的起伏,但这些不足以让我们的生活失去色彩。
真正把生活弄糟的是情绪和无常的对抗。
假如,无常的降临是必然的,接受,或许是更好的选择,这样我们才可以放空内心,做好其他的事情。
2、同病相怜,从互相嫌弃到惺惺相惜
很喜欢一句话:真正的友谊不是从志同道合开始的,而是从嫌弃到熟悉再到相知,最后成为知心好友。
影片中卡特和科尔就是这么一对同病相怜的损友。
科尔刚住进病房就发现卡特早已住了进来,他脱口而出:“哪里来的小子?”脸上满是不快的神情。
卡特也不甘示弱,他立马回击:“你小子又是哪来的?”。
往后,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吐槽对方为乐。
卡特的家人来医院看望他,科尔会说:“被探望烦死的病人比被病魔折磨死的要多得多。”
当卡特看见科尔抱着美食大快朵颐,很快就趴在马桶上呕吐不止时,他抓住机会说道:“美食都喂了马桶。”
两人就这么一来一回的吐槽着对方,转折发生在一天夜里。
那天夜里,卡特癌症发作疼痛难忍,睡不着觉,他躺在床上浑身战栗,是科尔帮他喊了医生。
后来,同样在夜里,科尔也病情发作了,浑身战栗,是卡特帮他喊了医生。
这段时间,他们深深的依赖着对方,俩人从互相吐槽变成了互诉衷肠,损友也变成了知心好友。
有人说:“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
或许,他们都有预感,生命的最后,快乐和充实是眼前这位陌生人成就的。
一天,卡特拿着笔在一张纸上面写自己的遗愿清单,这是他上大一时哲学教授布置过的一个前瞻性思考作业,在生命临终之际,他写了几笔。
结果,科尔认为完全可以在最后的时间完成这张清单,于是,他又添了几笔。
随后,他们告别了家人,离开了医院,开始了人生最后的疯狂。
就在这最后的疯狂中,科尔陪卡特重拾遗落的梦想,而卡特陪科尔寻回久违的亲情。
倘若不是同病相怜,或许他俩会错过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人。
所以,当有人和你过不去时,我们应该多点耐心和理解,说不定他就是你人生的挚友,说不定你此刻面临的问题通过他就能解决。
3、真正活过的人,不惧死神降临
接下来,两位老人就准备把清单上列出来的“遗愿”,一一完成。
他们的第一站是“高空跳伞”,在数万英尺的高空自由降落,如同飞鸟翱翔于天地之间。
接着,他们一起飙车,当赛车嗖地飞过土地,扬起的灰尘,仿若昔日的愁闷,被狠狠甩在身后。
他们从飞机里瞭望极地冰区上空的月亮,全身心接纳自然所赋予的荒凉。
他们在落日余晖下,向对方敞开心扉,诉说各自的秘密。
他们在非洲大草原纵声高歌,笑得像还未经人事的孩子。
他们在泰姬陵里,自由谈论死后是土葬还是火化。
他们在埃及金字塔面前,讨论着以后是会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两位老人,在临终之际,尽情地发挥着生命的余热。
当这段旅途接近尾声的时候,卡特带科尔去了他女儿的家,卡特希望科尔能和女儿和解,体会亲情的美好。
科尔却难以跨过心里的障碍,最后他勃然大怒不欢而散。
回家后,卡特和家人聚在一起,享受了短暂的天伦之乐后,卡特去世了。
卡特临终前,给科尔留下了一封信,科尔读完信后,终于跨越了内心的障碍。
他去了女儿的家,重新和女儿成为了一家人,意外的是,还见到了自己的外孙女,并亲吻了自己的外孙女——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不久后,科尔也逝世了。
他们离开时,都显得极为平静,因为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比大多数人毕生都要充实。
他们已经没有遗憾了。
曾有位中学生问哲学家萨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萨特简单的回答道:“去创造”。
诚然如此。
死亡并不令人惧怕,真正令人惧怕的是到死才发现没有为自己活过。
唯有自己活出来的人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精彩。
4、
喜马拉雅山脉,一直是两位老人心中的宏伟景象,在影片最后,两位老人的骨灰被安置在了喜马拉雅山脉上的一座雪山顶。
他们的眼睛闭上了,心灵却敞开了。
因为他们用力活过,他们在短暂的生命的尽头,让生命燃烧出了最绚烂的烟花。
这部影片就像一位和蔼的长者,穿越生活的迷雾,告诫我们:
“从今往后,凡事别等,去拥抱生活,去大声唱歌,去尽情跳舞,去认真工作,总之,让生命充实,让自己快乐,让遗憾统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