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英国人圣诞假前的周五,我打开邮箱,终于收到了的来自校方的邮件让我心中一动,然后急匆匆点开。然而我匆匆扫了两眼,看见“regretful”“unfortunately”等字眼一下子有些目眩,镇定下来仔细读了好几遍,才确认我的保底校给我发了拒信。还真谢谢他们圣诞节前赶工,拒绝了我的申请。
我一时间坐在椅子上无法平静:怎么可能呢?我明明已经咨询过19级和18级的学姐,一位拿到过帝国理工的offer,一位已经从我申请的这个项目毕业。她们都说这是简单的,可以作为保底。咨询过中介,中介也说没问题。那怎么会连面试都不给我,直接把我拒绝了呢?我一时间有些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也不愿意和家长说,怕他们担心,只能找同学和学姐表达我的迷茫无措。一番情绪输出之后,我逐渐镇定下来,思考应对策略。我在网上看到说可以argue,给招生委员会和部门负责人发邮件,重新阐述自己的优势和这学期的进步,顺利把拒信变成offer的案例,于是花了一晚上搜索,做了功课,分析了目前的情况和手中可以用来谈判的筹码。根据之前综合的信息来看,我的绩点够高,科研也不错,文书也花了心思改了又改,我实在想不出来哪里有明显的短板,把帝国理工作为保底也是咨询了多方意见的结果;然而此时收到拒信,一个可能是今年申请者水平突然飞跃,我实力配不上;另一个可能是招生委员会看错了某些信息,不小心给我发了拒信,这在网上也有许多案例,也正是许多申请者argue成功的原因。因此我决定发邮件,请求招生委员会重新审理我的申请。我还在网上看到一条帖子,说申请argue需要证据,有证据才能说服人,比如背景相似的两个申请者,其中一个得到了offer,然而另一个申请者却被发了拒信,这就是不公平的证据。我认识的学姐又恰好是这个专业的,我也知道她的一些信息,于是在阐述自己的进步、强调自己的优势之外还附上了学姐的一些信息,质问:“你们的申请标准是不是有改变?这是不公平的。”写完邮件之后,我重新审视了一遍,按下了发送键。
然而不管我对自己的背景如何自信,真正收到offer之前还是畏手畏脚、自我怀疑。过去了一周,还是没有回音,于是我大着胆子重复发了一遍,这回收到邮件,说重新审理正在进行中,“我们决定给你一个位置,但正式的offer还要过几天才能下”。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我的保底offer失而复得。我不敢说这offer原本就是属于我的,毕竟如果没有上网搜索,我根本不知道原来招生委员会也会犯低级错误,也不知道收到了拒信还能够argue。总之感谢我上学时的努力,也感谢我自始至终都保持充分搜索、利用网上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