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
开学后,所有的心思将用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除了课堂有效传授知识外,还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捕捉教育契机,做到随时观察,并依据观察所得规划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探索解决办法,从而培养学生能力,情感,促进学生发展。
本班孩子不善表达,特别是面对不熟悉的人,新成员的到来,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创造了一次勇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平台。孩子们向新伙伴介绍自己,并致欢迎词。首先小班长莹莹发言:“我的名字叫赵思莹,我今年9岁了,我最喜欢的运动是骑自行车,我的爱好是读书。”其他孩子依据莹莹的“模板”一一介绍自己。新来的宇浩同学在大家的启发下也做了自我介绍。接着来孩子们纷纷对新伙伴表示欢迎,琪琪说:“欢迎你来到我们班级,希望我们成为好朋友。”月月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你。”所有人热情洋溢,深深感染着宇浩同学,他对所有人表示感谢,并希望和大家成为好朋友。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个简短的欢迎仪式。我想这一小小的举措定会让宇浩感到这个集体的温暖与融洽。
集体成员增加,可单亲留守儿童又多了一个,如何教育他们,使他们无忧无虑度过童年时光?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同时本学期我也在思考开发怎样的课程更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让新旧成员更喜欢学习?通过接下来的阅读,定会给我更多的启发。
阅读中
这两篇文章是关于课程构建的论文,第一篇是关于自然主题课程,第二篇是关于乡土资源校本课程,但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由本人撰写的关于“探索叶子”的自然课程纯属是自己独立尝试实践的过程,与郭丽老师撰写的“甘甜飘香梨园课程”相比,各个方面都不够成熟。通过比较阅读,引发自己如下思考:
一、课程挖掘视角需要多元
面对乡村学校、社区、家庭、文化、民俗、自然等众多教育资源,我们在开发利用时视角要不断扩展,构建适合本班孩子特点的独特课程。郭老师指出:乡土教育资源,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乡土教育资源具有亲历性、具体化、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如何开发利用这些乡土资源构建校本课程?郭老师再次指出:一是挖掘学校文化底蕴。二是挖掘地域资源。三是挖掘特色育人资源。四是挖掘社会、家长、专家资源。新疆库尔勒盛产全国闻名的香梨,郭老师带领本校的班主任团队结合这一地域特色资源,围绕香梨进行多元课程开发,并编写出《甘甜飘香梨园课程教师用书》上下册,分小学低高段,以及每节课的教案。涉及科学知识、美术舞蹈表演艺术、语文写作等学科的整合,多角度挖掘,多方位思考,使校本课程更具适用性,可操作性。反观自己的课程设计,从树叶、菜叶到花叶及花的探索,过于单调,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缺失探索兴趣。怎样更深入地开发乡村自然资源,是我一直在探索的方向。在资源课程开发中如何调动家长参与其中,与孩子共学共长?如何融合各学科知识丰富学生课堂?许多问题需要思考,需要探索尝试,从中不断改进,完善。
二、课程策划需要多力合作
无论是班主任个人构建的单一课程,还是站在学校角度构建的校本课程,都需要多方力量支持与合作。郭老师带领的班主任团队,在李教授专家的引领与指导,家长的全力支持、学校的积极推进、个人的不断探索等所有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才会构建出适合学生成长的一系列课程。在课程策划前的准备中,郭老师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基于学生的立场思考设计课程的丰富性,重点凸现课程中的育人价值。对比自己的课程设计,缺乏寻求合力的意识,仅凭自己的努力,远远达不到课程应有的标准。虽然每次活动都有方案设计或教学设计,但过于简化,有些环节无法达到学生需求,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花时,学生想知道各种花的名字,花什么时候开放,怎样进行养花?这些问题对于我不懂花的人来说,很难解答,但对于喜欢养花的孜孜奶奶却很简单。只可惜我没有充分利用这一家长资源,错失了家校共育的时机。现在本班急需的就是挖掘乡村家长、社区、学校中的各种资源,综合力量,互学互进,对孩子进行教育 。
三、课程实施需要思虑周全
郭老师针对校本课程筛选与利用,思考很是全面,注重安全性、教育性、适应性原则。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是精中求精,寻求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遇到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就会采取重点聚焦与目标降低或转移的策略,进行知识或技能的传授。同时结合香梨成长的不同时间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课程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关注孩子们的独特体验。整个课程的构建,每一个环节都很具体、细腻,这是我极为欠缺的,今后自己一定要多思、多做,呈现给学生更有意义的课程内容。
通过阅读,我再次发现自己在论文撰写方面急需理论知识的支撑。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总是感觉很空洞,阅读价值低。希望自己在今后专业书籍阅读中能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撰写论文能力。
阅读后
这次阅读间隔三天才完成,断断续续,每天写一点,感觉思绪有些混乱,感受也不够深入。所以应该调配一下自己的阅读时间,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阅读中。特别是关于实践创生部分,更贴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要细读,随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