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第一次看雄狮少年是和室友在圣诞节的晚上,正好也很久没有看电影了,看见《雄狮少年》的海报,很有一种中国过年舞狮子的喜庆感觉,红红的金色的狮子头,驱散人们对于年兽的恐惧,小时候确实见过舞狮子的表演,可惜后来年味越来越淡,加上疫情的影响,即使是过年也不一定可以团聚,好了,写着写着写偏了,本来还是要谈《雄狮少年》的。
当时觉得尽管电影中和海报上的面风不一样,但是依然觉得非常热血,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后来在网上总是看见许多评论说《雄狮少年》“眯眯眼”,迎合国外审美。。。之类的
我只是单纯的觉得看个电影也要如此上纲上线,没有必要,明明只是为了看个故事,也要变成从道德的层面来批判,知道网络暴力是如何来的嘛?
首先,质疑动机
再是,戴上各种评论的帽子
最后,寻找证据,只要是符合这个评论的言论和相关事件,也不管这个言论的上下文,不管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总之,告诉别人你不能和我不一样,不然你就是和这个网暴的对象一样。
我想互联网发明更好的方面是让我们分享自己的不同的见解,不是站队,不是只听自己想听的,赞美可以通过,批判不能接受,评论不可以指导别人对于事实的自己的判断,一篇影评表达的无非是影评作者对于电影的感受,它告诉阅读影评的读者,这部电影触动了我什么,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故事好或者不好,但是重要的是,我喜欢的,你不一定要喜欢,我不喜欢的,你也不一定要不喜欢,这是我想借着《雄狮少年》的网上争论想表达的。
有一说一,人物眼睛是小了一点,眼距是宽了一点,和以往看到的动画电影的人物形象不一样,故事有点老套,台词有点鸡汤,基本上也可以猜到结局,说了《雄狮少年》这么多缺陷,确实也是观影过程中可以发现的,但瑕不掩瑜。
《雄狮少年》让我看见了一种英雄主义,也让我看见了对于成功的不同定义,这很像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地亚哥,他和一只鱼那么较劲,和大海和鲨鱼搏斗,最后上岸的时候只剩下那只大鱼的鱼骨头,许多人说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我前段时间在阅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时,也有一篇杂文在谈论关于《老人与海》的阅读体验,他说,
当一个人无限接近他的限度时,必然会不断的失败。
正如阿娟在不断的训练舞狮,在天台上,在比赛时,在跳向擎天柱的一瞬,在为了昏迷不醒的父亲扛起生活的重担,在诺大的城市做着默默无闻的体力工作时,他一遍又一遍的超越自己的限度,我相信他心里已经存在一头真正的雄狮。
我佩服电影中作为雄狮少年代表的两位同名的阿娟,也佩服在幕后致力于创作不同精彩故事而默默工作的电影制作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