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谈到,旧体诗创作中的年轻群体,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诗词学习和创作,是一个可以选择,可以还不错的方式。
今天我想谈谈,在新媒体中创作的一个不是很好的现象。
过去新闻媒体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这些机构都掌握在国家手中,但是新媒体出现后新闻变成了一个所有人都能传播的渠道。所以,很多人获取新闻并不是电视报纸广播,而是微博微信等。(且不论公信力,单说消息传播)
同样,过去发表文学作品,是很难的,投稿是纸质,还要寄信,而渠道则是文学期刊、报纸的副刊等。那个时候想发表作品是非常困难的,方式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今天,不仅方式容易,而是渠道太多了。
前些年的博客,近些年的微信,特别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微信公众号。很多传统杂志运营并不理想,他们为了吸引作者,也开始运营公众号,所谓“微刊”。
但是,微刊的质量堪忧。这个原因,其实就是内容为王还是传播为王的问题。
有一点偏离主题,还是回到创作主题上。
与新闻媒体一样,创作者刊登作品的渠道也非常多、非常方便了。一方面由于诗词杂志固有的缺憾,比如要照顾老一辈、照顾本地人、照顾内部人等,一方面有的年轻人又不太喜欢有些“老气”的诗词杂志,所以就自己在简书、诗词吾爱等平台发布,也可以投稿给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
比如创作的平台,简书,可以自己写了就完了,别人爱看不爱,我就当自己欣赏。也可以投一些专题。投专题,我放在后面投稿平台时候一起说。这里说自己写。很多年轻人自己在简书写了,但是写了后多数情况还是希望有人看,最好还有一些粉丝,毕竟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在简书等平台,很多人为了互相关注,提高阅读量,就开始互相吹捧,即便看到别人作品有问题,也还是意味点赞。自己的作品,也一样被别人点赞。于是,在简书里,多数情况下,一片祥和气氛,但是这很不利于年轻人创作的提高。
再说投稿平台。
简书有很多专题,有的专题关注人数几千几万,甚至官方的主题几十万,这样的创作群体实在是庞大。但是这些专题,和很多微刊一样,为了吸引人气,有的专题/微刊甚至不管格律,看起来四行八句就收录;大多数专题/微刊是符合基本格律,没有违法乱纪的内容,便可以收录。长期以往,很多人随手写,随手投稿,专题/微刊随手收录,这样下去,何来创作者的进步呢?
但是,话说回来,专题/微刊出于需要提升名气,也没办法。毕竟收录越多,传播越广。所以,恶性循环,很难打破。
最后,结合我和几位诗友凉笙墨染、墨言之、帆影、心随流水、李金峰、癯仙立雪等运营的無絃詩會来说,我希望年轻人不是创作一首诗就万事大吉,然后满世界投稿发布。其实,即便专题/微刊收录,也并不代表你的作品是优秀的。無絃詩會,倡导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另外,我和凉笙墨染、墨言之、帆影、心随流水、李金峰、癯仙立雪、丁香、雨林湖泊、廊桥等运营的〖诗境〗,也开始做微刊,前期为了推广,也需要适当放宽,但后期全部收紧,质量好的才能刊登,我们并不在意多少人关注点赞,而在于创作本身,也就是努力走向内容为主。
最后提一下,已经被我暂停了三四个月的《琐尾诗集》,这个诗集是我本人亲自在国内多个平台,与当代旧体诗创作者沟通后,收录他们优秀作品,并进行适当的笺注。这个诗集,我收录的都是水平在中高档的作品,当然我本人水平有限,也不一定能做到百分百是高水平诗词,但多数作品,还是公认不错的。所以,我在做《琐尾诗集》时候,基本不接受投稿,作品都是我亲自去挑选,即便是一些国内诗词界的名人,我都婉拒,而是在对方很多作品中一点点挑选。
今天就这样,改天再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