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读60页书,30天读100本书”,书中很多话更像是噱头,我们大可不管这些,将关注点放在”如何做“。
这本书真正有用的是关于读书的方法总结,或者说是一种学习方法。抱有明确的目的,强烈的期待心理,想要学习某项技能,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下边的思维导图,是我阅读完后对于这本书的思考,供参考
01
什么是影像阅读?我们先抛开这本书中的定义,看下这个场景。
想象你是一个大学生,整个学期都在打游戏、看小说,根本没好好上课听讲,然后快期末考了才开始突击学习。这个时候,你的好朋友给了你一本老师划过重点的教材。时间很紧迫,你肯定不可能逐字逐句的读下来,那你会怎么做呢?
首先,你要找一个通宵自习室,点好蚊香,准备好各种零食,当然咖啡是必不可少的。
然后,快速翻阅一遍教材,看看这是个什么课、书中的重点多不多、都需要知道什么才能保证不挂科,做到心中
有数。
再然后,找到重点部分努力啃,期间可能还要抓耳挠腮、写写画画,甚至可能还掺杂着那么一丝丝的悔意。
同时,在啃重点时,你发现还关联着其他知识点,只能翻到关联知识点的那页继续啃。
当你全部啃完之后,为了保证不遗忘,还要反复的背诵,甚至进考场前还要念叨几句。
最后,进了考场,拿到考卷,看到熟悉的问题,你露出了神秘的笑容。
02 影像阅读法
场景看完了,我们再来看书中对于影像阅读法的几个步骤:准备 -> 预习 -> 影像翻阅 -> 复习 -> 激活
-
准备
明确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然后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
预习
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阅读目的,以此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如果不需要阅读,就放弃,重新选择一本书。
-
影像翻阅
自我肯定究竟有多重要?它不仅让现阶段的阅读愉悦,也让未来的阅读更为渴望。如果你心底觉着自己的阅读没有什么用的话,阅读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严重的话会中途放弃,甚至不想再次拿起书本。
影像阅读的关键是进入摄像焦点状态。什么是摄像焦点状态?我们看下说中的描述“凝视摊开的书本,尽量不看文字,而且把两页的空白都纳入视线。突然之间,两页纸张开始出现深度,显现出立体的模样,而且左右页之间还出现第三片细细圆圆的书页。这使我想起童年时的体验。当我必须静静地坐着不动时,我就会在脑子里幻想种种的事情。例如,坐在瓷砖地板上时,地上就会显现出立体的格子,有两条15公分高的线。可是再定眼一看,那个景象就消失了。只要我仿佛是在远眺一般漠然地看着地板时,就会出现那个景象。”
这种状态,相信每个人都有,只是不像作者一样,将其提炼出来当做一项技能。
-
复习
寻找触发词。我们经常会有这么一种体验:很久前学过的东西,平时并没有什么记忆,可是当再次提起关键词时,便会突然出现在大脑里,“恍然大悟”。触发词将点与面关联起来,由点及面,让记忆不再死板。
提问,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如果,有人让你对一本书提问时,你的头脑一片空白,说明你对这本书根本没有自己的理解。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你提的每个问题都是一种积累。对书中的内容提问题然后解决,以后再遇到这种问题时,便不再是问题了。 -
激活
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看过的东西没什么印象了,就需要停下来了。书中把这种短暂的休息叫做“生产性休息”,它不是单纯的停下来不读书,而是要回想一下刚才读的东西,起着梳理的作用,是有产出的。
读书,一定要有输出。输出可以有很多种形式:随手记、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我喜欢的是思维导图和能分享出来的读书笔记。
03 将任何一件事坚持下去,都是一种成功
对比上面的场景和书中对影像阅读法的介绍,我们会发现很多共同点。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复习、做卷子,这就像是学生时代老师不断强调的一种通用的学习方法。很简单,但是很有成效。
其实很多方法不是没有成效,而是我们没有坚持下去。我们更多的是关心短期收益,当短期看不到收益后,便会放弃,但是“哪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任何成熟的方法,只要能够坚持下去,肯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