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亲朋团聚、游子归家……这一系列的关键词,总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同样身为游子的一员,我也总是感受着这样的传统和气氛。尤其是我那还保持着古老传统的故乡,让我还有着一丝的怀念。说怀念可能有点言过其实,因为我也不过两年没有回家过年而已。对于老家的传统仍然如数家珍,我也总喜欢口若悬河地跟同事朋友讲起自己老家的传统。
在我的老家,每每春节临近,村子里逐渐有了一丝生气,不时传来几声孩童燃放鞭炮的响声,让人忽然意识到“年”真的是近了。于是,家家户户开始做起了各种准备,收拾庭院、打扫屋子、割肉、买菜、买鞭炮和春联、请神灵(类似图腾的神灵图画,不能叫买,得叫请)。年三十之前,需要把春联贴好,把众位神灵扶持好(也就是安置在合适的位置,如玉皇大帝要供奉在堂屋中正对大门的位置,灶王爷要在厨房,关爷在街门内迎门墙正中,还有财神爷、路神等都要各归其位),家族里还有族谱,也要在过年时悬挂起来,等候后辈儿孙们的祭拜供奉。这些神灵和祖先的桌前要摆上红蜡烛、香炉、筷子,当然还会有烧纸、金元宝和燃香之类的东西。
大年三十早上一般会吃蒸米饭,美其名曰:“干饭供”。至于为什么要吃蒸米饭,我一直都没有考察是为什么。但是小时候由于平时不怎么吃米饭,一到了大年三十,就盼着吃那香喷喷的大米饭。后来离开家到外地求学工作,才发现原来大米饭就是司空见惯的日常主食。三十早上人们就开始烧香、放鞭炮、摆放贡品等,这些工作的顺序也有讲究,一般是先上香,每位神灵前香炉中上香的数量也不一样,玉皇大帝前面一般上六柱,其他有三柱、一柱不等。上完香就开始把大米饭和汤菜之类的盛在碗里,然后把这些饭菜供奉在诸位神灵及祖先牌位之前,当然摆放的碗的数量和类型也很有讲究。比如,玉皇大帝面前摆放数量最多,一般为五碗,中间一碗为不带汤菜的米饭,两边各两碗含汤菜的供碗。等到贡品都上齐了,就可以在神灵面前磕头,烧纸和金元宝之类并燃放鞭炮了,鞭炮燃放完毕,就把摆放的供品撤下来,至此家里的一番祭拜仪式告一段落,就可以开始吃饭了。但还是需要到村里外面的庙里和祖先祠堂去烧香和供奉一番。记忆中我总是执行这样的任务,每次母亲供奉完家里,就会点燃一把香递给我,再让拿了一碗供品(米饭和菜),我总是十分不情愿地出去,因为要供奉的庙和祠堂要通过一条街,大街上总是会有很多人,我由于比较内向害羞,所以很反感做这些事。每次我总是一路飞跑,弯腰走进一个个烟气熏人的小屋,把燃香插入神灵前的容器中,然后飞奔出去。大街上总是会碰到很多供奉的人,免不了打招呼,“上供呐”,“是啊”“您烧香啊”,“嗯,你们够早的啊”……最后一站是奶奶家,因为我们家族的族谱就供奉在奶奶家,我把剩余的燃香和供品上到供奉先人的桌子上,然后这一程序算是走完了。
三十吃完早饭就开始包饺子,中午供奉的就是饺子,叫做“包子供”(我们那管饺子叫包子),上供的流程和早上一模一样,我于是再次到大街上跑一圈。晚上仍然如此。三十夜里家里就开始准备第二天的供品了,要把红红的蜡烛点燃,以便第二天蜡烛容易点燃,然后就是准备蒸好的馒头、花糕、鱼、切好的各种菜品、煮好的各种肉,有的家里还要供奉猪头之类,叫做“猪头供”,还要准备好第二天要烧的烧纸银两、燃香之类。三十晚上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一般很晚才睡,有的家族有聚会的习俗,每年年底,本家的男人们要聚在一起喝酒,叫“喝年酒”。我们家族中的年酒也是在每年的大家三十晚上进行,一般是聚在家族中辈分最高的人家里。大家一年到头聚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畅谈一下家族的发展等。三十晚上一般都会睡得很晚,虽然如此,但是大年初一早上可是要早起的。
初一早上五更天人们就要起来了,因为老家过年有一项很重要的传统——磕头拜年,而这拜年一般在大年初一四五点钟就开始了。起早还有一个原因,拜年是要在自家供奉完毕之后的。早上起来洗漱之后,就是上香、烧纸、摆供品(一般在三十晚上就弄好)、磕头、放鞭炮,又是一套三十上供的流程。供奉完毕,再到大街上庙里、祖先前供奉。最后本家的人聚集在自家长辈家中,人齐了就开始给祖先磕头、给老人磕头拜年。给自家长辈磕完了头,就开始到家族中给其他的长辈的人磕头。于是,大街上到处是穿梭的人群,大家嘻嘻哈哈地讲着笑话,到了一个长辈家中,领头的叫一声“三叔(或二爷之类),给您磕头了啊”,然后一行人等跪地行礼。此时,作为长辈,一般都会客气地说,“不必磕了”、“来,抽支烟”……拜年的人一般也不逗留,转入另一个长辈家中去了。直到给族中所有长辈磕完了头,这拜年才算结束,此时,天已经快要亮了。
家里人出去磕头拜年,还要留人在家中接续神灵前的燃香,称为“香火不断”。等到拜年完毕,天亮后,又要开始煮饺子、供奉、放鞭炮……又一套同样的程序。这样的供奉流程按照老一辈的说法是要从大年三十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五,但是现在这样的活动也只有个别虔诚的老人在坚持,大多的年轻人不过是在三十、初一象征性地烧香供奉一下,也就完事了。大年初一过去,从初二开始就开始了走亲访友,你来我往,给亲戚朋友中的长辈磕头拜年,接待亲朋的拜年,如果亲戚朋友多的话,这样的活动有时到大年初五还没有进行完,真的是拼体力的活啊。
老家春节的传统一直传承着,人们就这样度过一个又一个春节。虽然近些年总有人提议取消磕头拜年,改为新的形式。但是做出改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是传统和习俗的威力之所在吧,它不是靠一个人或一句话就可以轻易改变和逆转的。我们从小就是在这样的传统气氛中长大,潜移默化地受了其影响。随着时代的改变,随着老家人外出接触新事物,这样的传统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再如老一辈那般虔诚地继续执行这繁琐的传统形式,他们已经开始弱化了这一形式,我想这种改变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的父辈们还在坚守,还是难以割舍,但是形势的变化已让他们感到无能为力。今年春节,我的父母跟我一起,也没有在老家过年,虽然身处大都市,但是他们仍然惦记着家里的神灵和祖先,由于无法祭拜,我从他们的行为中看到了焦虑和不安。是啊,几十年的传统浸染,一下子突然消失了真的让人难以接受。我还和父亲开玩笑说“您就像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布,出了监狱之后没有命令尿都尿不出来了”,老布是被体制化了,父亲是被传统化了,在我眼中真的有那么一丝相似。虽然我感觉父亲对我这一玩笑可能不太懂,但我们还是探讨了传统的意义,我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大致是“传统不在形式,而在内心的真正虔诚;形式的保存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家族可贵品质和核心价值的传承”。
事情最后的结果是父亲和母亲终于买到了烧纸和银两,在大年初一早上的寒风中到大街上进行了虔诚的祭拜。
对于我来说,这已是第二个春节没有回老家了。忽然感觉到我距离故乡是越来越远,家乡的物事真的变为了思念和记忆的画面。磕头、上供、放鞭炮等都成为了回忆和谈资,其实现在传统究竟变了多少我也不是很明白,但是通过父母我了解到,传统还是在继续进行着。
故乡作为生养自己的地方,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受了其熏陶,虽然故乡的传统有陈腐落伍,有自己后来所谓的不屑,但是那些东西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记忆。我们仍然有着家族式的传统,家人团圆、儿孙满堂、父子儿孝、个人飞黄腾达是家族的骄傲……这些仍然是故乡的主旋律。
而今这些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对于那些祭拜的繁琐形式年轻人已经很难再继续坚守,更多的是人们一年到头的聚会,大家互相团聚一下,神吹海侃,胡吃海塞。在我看来,中国春节这个主旋律应该不会彻底消失,只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形式的变化,我的故乡更是如此。我与故乡、与故乡的传统渐行渐远,但是这终究是我一生无法割舍的记忆。
写于春节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