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有侦探小说女王之称,被众多书迷爱称为阿婆。她一生创作80多部侦探小说,其中《东方快车谋杀案》《罗杰疑案》和《无人生还》三部代表作最为著名。因为其多产,可与莎士比亚和中国的金庸相似。
作品背景:从个人经历来看,1914年圣诞节前一天,阿婆和年轻的少尉阿奇博尔•克里斯蒂结婚。婚后,阿奇博尔奔赴法国战场,阿加莎到医院当志愿者。正是这段经历促成她成为拥有合法资质的药剂师,并在内心构思一部侦探小说。附近侨居的比利时难民赋予她一个完全不同于熟知的福尔摩斯的可爱侦探形象,赫尔克里• 波洛,也就是她故事里最常见的人物。
作品风格:首先从书名来看,阿婆的作品,书名都不浮夸,甚至从书名直接可以去臆想故事开端。想比于东野圭吾的日系侦探故事,它直白坦荡,简单易懂。比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真实发生在著名的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 其次,阿婆的故事场景往往发生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比较封闭,涉及人物众多。《东方快车谋杀案》嫌疑人就多达12人,还不加上侦探,医生和快车大佬。而《罗杰疑案》牵扯到的仆人就有4个,外加住在家里的亲戚和朋友4个,还有侦探和医生。
后来查阅资料,我才意识到这种场景的布置本身就设定了足够多的人,和凶手本身就无法逃避的现实。也这就发现了阿婆的 “乡间别墅派”。这种特定的派别符合英国特色,传统的庄园生活,崇尚庞大家庭生活体系的大不列颠人或许就是阿婆最好的认知。
情节特色:这个我想从人物和语言两个角度来说。阿婆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往往这些角色的演绎在剧幕刚开始和高潮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好像你的邻居突然发现原来他的姐姐是你的未婚妻一般诧异。但阿婆的作品中没有大篇幅的流血之类的凶残画面,相反在阅读中,一切的基调都非常平和稳定,娓娓道来。
在这扑朔迷离的关系网中,往往夹杂着重要人物——波洛侦探和同行者。波洛侦探,外表非凡的小个子男人,身高只有五英尺四英寸,但举止稳重得体。他的脑袋形状奇怪,像个鸡蛋,而且胡子坚挺,着装也整齐干净,是个十足的绅士风范。波洛先生拥有万千侦探的共性,心思缜密,善于观察,语言试探,由浅入深,不慌不忙。除此之外,波洛先生往往话中带话,这可能正是他那“灰色的小小细胞”发挥的独特作用。
同行者,常常是医生角色。一来可能考虑到医者的工作技术,验尸给出死亡时间。二是医生的脑回路可能更能与侦探对比。每一次的同行者都能更好地刻画出波洛的沉稳,大气,谨慎,细致。至于为什么给侦探一个同行者,除了上面说的以卵击石,可能就和福尔摩斯和华生,江户川柯南和毛利小五郎一样,有所搭配,干活不累。同行者作为波洛侦探最大的同伴,往往在出其不意中给波洛提供思路,这可能也是破案不累的原因吧。
从语言角度来看,首先阿婆写作中总是从人性去挖掘动机,这点颇为惊叹。每个人都会有一把看人的刷子,可能是外貌协会,可能有细节控,可能从言谈举止。阿婆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往往会和后文的某个动作一气呵成,这让我想到《三体》中描述罗辑第一次想象自己小说人物的描述。可能阿婆的生活就是这样吧。
其次,阿婆熟谙欧美国家人物的共性,或者称之为特性,比如“生气的英国人他们很有趣,越激动越不会表达” ,“英国人都非常冷漠,可能是因为他们身材不美”,“美国人就是这么糟糕——他们感情用事,还是理想主义者”,这就好比中国人肯定熟知不同省份人所带有的地域特色或者叫做地域文化。这点在阅读时觉得特别有意思。
句子摘抄:
1. 说这样的话可真恶毒,然而最糟糕的是,人们说三道四的言语中总有一点是真的。《罗》
2. “我的朋友,要想抓到兔子,就得在洞口放只貂;如果里面有兔子——它就会跑。这就是我所做的。” 《东》
3. “不可能的事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无论表面如何,这不可能的一定是可能的。” 《东》
4. 火车发动之前,站台上的对话多少会有些重复。 《东》
5. “如果你用真相和说谎的人对质,通常他会承认的——往往出乎意料。只要猜对了,就能产生作用。” 《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