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写长文,也是在别人根据我逻辑思维不清晰的建议下选择了这种方法去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如果有哪里写的不尽人意或者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出。非常感谢!
在中国发展越来越好的经济之下,许多娱乐休闲的软件和活动等应运而生。纵观国内某音,某手等短视频分享软件,数不胜数的人们在软件上分享自己的奢靡生活:类似豪车,大型别墅等超越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生活设施以及方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前两天在我和妹妹的谈话中,我很惊讶的发现自己身边工资只有2000到5000左右到人数不胜数。他们不仅分布在全国的三四线城市,二三线甚至一线也有此情况。这让我想问:中国高水平消费的人真的这么多吗?中国低收入开销的人又有多少呢? 纵观2018的统计数据:求职期平均薪酬来看,各个一线城市的平均薪资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达到8000以上,而其他一线例如苏州,武汉,郑州,石家庄等薪资徘徊在6000到7000左右。然而工资之间差异大,很多高技术人才拿着较好的工资,而相对来说中层一些的人很多只能拿到4000到6000左右的工资。如果当我们把视角转向大多数的二三四线城市呢?年龄较大的老人,或者是教育水平低的青壮年等构成了文化水平要求较低的劳动力,他们的工资可想而知会有多低。然而随着消费的需求增高,不少类似京东白条,花呗的贷款软件横空出世。蚂蚁花呗发出过一份《2017 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内容大致是90 后是花呗的主力军,尤其在购买手机时,76.5% 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并且约 70% 的人每月用掉的花呗授信额度控制在 2/3 以内。这些方式给年轻人花钱带来了便捷,同时也承担了享受之后的负担。这样来看,现在的人们及时收入水平大部分较低,却仍然超前消费。
事实确实令人痛心,同时也引起我的兴趣去从深处剖析超前消费的原因。
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去考虑:由于近些年来中国飞速发展,高科技人性化且便捷的生活方式与设备提高了了我们的生活水平,而代价也就是高消费了。洗碗机,便捷笔记本等各种产品以非常便利舒适的使用体验使得价格提高。同时也会以靓丽的外观吸引着各个群体。而年轻人正是年少时期,自制力和生活经验都不足。从而使得为了新鲜感和体验导致自己去对自己本遥不可及的产品动心,产生了超前消费。就拿戴森吹风机举例:一台以负离子不伤头发为卖点的吹风机能卖到高达近2500元的价格,占到了部分人一个月大部分人的工资。但这款吹风机销量并不低,有的是分期付款的年轻人。
再从销售者方面考虑:当今京东白条,花呗都打着年轻人及时行乐的旗号,为本就容易迷茫的他们更是添加了难以抵挡的诱惑。很多打着一天只需要一杯奶茶或者一天只要几块钱的旗号来诱导消费。普普通通的事物不容易满足好奇心和新鲜感要求较强的年轻人,有了花呗等软件,便是为他们得到自己所想所需提供捷径,但也需要他们负担债务的代价。而不止贷款提供商,还有商品售卖者也会利用时代造势,引导潮流。从而使年轻人达到追随潮流的目的去进行商品售卖。就拿不久前AJ爆火的时间举例吧。抖音快手等短视频频繁出现相关话题如踩在aj上亲亲等,使得AJ快速进入年轻人视线;同时AJ又不停的复刻鞋款,利用限量等元素吸引消费者消费。这些无疑严重的诱惑着年轻人群。
最后回到消费者本身:在当今的时代之下,各种各样的诱惑太多,也难免抵挡不住。各种新鲜有趣,并且便于生活的东西太多了,使得我们对于新事物的向往也是人之常情。但在消费者其中还有攀比从众等心理也在吸引着人们的开销。就从现在的初中生举例子吧,经常在班里讨论各种昂贵鞋款,调侃着别人的家庭经济条件等行为使攀比成风。对于家庭富裕的孩子来说没问题,然而对于很多普通家庭一双孩子鞋子的开销就让家庭的生活节奏更加不易。
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确实对个体,或者是家庭都有很不好的影响,这点毋庸置疑。然而我们适当的消费反而是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时也对我们本身的自制力以及对于诱惑的抵抗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相信只要我们心里愿意,是没有抵挡不住的诱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