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华杉讲透】:“君子心平气和,对人真诚善意,所见不同,都要说出来,只为追求真理,相互规正,并不是争夺利害,所以是「和而不同」。小人呢,心怀险恶,一心谋利,别人说什么,他都附和,显得跟你相同、跟你亲近;但一到势利之处,则挟势以相倾轧,争利以相谋害,这是『同而不和』。”
《华杉讲透论语》:“人性的弱点,需要相和的人,也需要相同的人,所以这「亲贤臣,远小人」,就说了三千年,还是解决不了小人,因为小人是在可爱啊!世上无小人,生活没意思。儒家总是要解决国家需求,而政治的关键,往往在于解决君王的个人需求。”
我最近才渐渐地明白,学习儒家经典对自己的意义,一方面是看清跟理解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具有辨别能力;另一方面是建立「是非对错」的价值观,不被环境影响,保护好自己。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理解『儒家』和「政治」之间的区别,在服务领导的时候,很重要的点是要看清是企业方针是『客户导向』还是『个人需求』。只有看清才有选择的机会,而且做选择的时候很清晰自己选择的意图是什么。这样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是清醒的。
《论语》:“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华杉讲透】:“「泰」是泰然自若、舒泰、通泰。「骄」是骄矜放肆。君子不觉得谁比谁成功、谁比谁地位高,因此他对谁态度都一样,安详舒泰。小人则时刻紧张一件事——我很了不起,你必须承认我了不起!因此他特别敏感,唯恐自己失了尊严。自尊心太强,也是一种病。”
对照这句话,我看到了自己身上,在某些时刻、瞬间,很敏感、自尊心很强、好面子的时刻。这些时刻通常是被人小看的时候,自己是能够很敏锐地捕捉到他人这种情绪,并且会基于他人的反应进行自我证明跟自我表现。这是「致于人」的表现,注意力和精力被他人带跑偏了。关键是借此机会看见自己的『敏感点』,下次不理会就过去了。
首先,我看到了,其次,我理解了自己的行为,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有所觉知,意识到他人小看自己是他人的投射,与自己无关,就不会重新进入过去的循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