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导入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他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他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他是宣告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学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七律·长征》,请同学们齐读——
七律·长征(学生)
师:以前我们学习的诗都是四句,那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学生:8句。
师:是的,没错,这首是共有八句,这首诗每一句是七个字,这就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七律是——体裁,长征是——题目,中间有小圆点隔开,再跟老师齐读《七律·长征》,那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
学生:长征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大转移。
师:没错,长征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大转移。我们一起来看地图。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达一年多的征途。这一路,每天天上有几十架飞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每天有几十万军队在围追堵截。但是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硬是靠着每个人的两只脚走了25000里,最后到达陕北,长征胜利。
我们来看长征中的一些数字,同学们看了这些数字,你对长征产生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1:辛苦,了不起。
学生2:勇敢,不怕苦,不怕累。
学生3:红军不怕辛苦。
师:长征是历史上伟大的创举,那么长征在毛泽东的眼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是的,长征是历史上伟大的创举,那么长征在毛泽东的眼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长征亲历者毛泽东重走长征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请你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请坐,你不仅发音准确,而且字正腔圆。好,那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诗句读的非常的流畅,但是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不仅要读通读顺,而且要学会断句,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那接下来我读红色部分,同学们读黑色句子,争取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好不好?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蓬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痕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那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的练习,互相读一读,
学生合作读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请你读,
生读。
师: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诗的音韵美。同学们,在长征这首诗中,毛泽东用了短短56个字就写尽了漫漫长征路。这首诗的主题非常的明确,诗中的哪一句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请你说。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是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没错,就是这句诗。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长征呀?你能不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请你说——
学生:难
师:是的,难。大家同意吗?难体现在哪里?在长征途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山山水水,那么在这首诗中选取了哪些山哪些水?请同学们快速的读一读。
生快速读
师:你找到了吗?哪些山?
学生回答:
师:是的,五岭、乌蒙、岷山。
师:那些水?
学生回答:
师:是的,金沙江、大渡河。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中的山山水水。先来看看毛泽东眼中的五岭和乌蒙山,谁来读一读这两句山的诗句——
学生:乌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语,它的偏旁很有特点。请你说——
学生:逶迤和磅礴。逶迤,它是走之底,磅礴,他们是石字旁。
师:是的,逶迤和磅礴。逶仪,它是走之底。磅礴,他们是石字旁。这两个词不仅偏旁有特点,而且读起来还很有味道。
师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通过这样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五岭和乌蒙山呢?
学生:连绵不断,弯弯曲曲的五岭山,高大雄伟的乌蒙山。
师:是的,连绵不断,弯弯曲曲的五岭山,高大雄伟的乌蒙山。那谁来用简单的线条画一画五岭山和乌蒙山呢?你觉得画五岭山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是的,连绵不断,蜿蜒曲折,那你觉得画乌蒙山应该注意什么呢?高大陡峭。
学生画
师:那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两位同学,他们画的这两座山和你们脑海中想象的山是不是一个样呢?是的,这边是连绵不断起伏的五岭山,这边是雄伟陡峭的乌蒙山,我们在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同学们,这样的山在毛泽东眼中像什么呢?
学生回答:像细浪和泥丸。
师:是的,像细浪和泥丸。同学们,毛主席为什么把五岭山作小小的细浪,把乌蒙山看作小小的泥丸呢?李白曾写过一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把瀑布想象成九天银河,他把瀑布夸大,是为赞美瀑布的壮美。那么毛泽东把山写的这样的渺小,他又是为了赞美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思考?
学生思考。
师:想好了吗?请你说。
学生1: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困难。
学生2:不屈不饶。
学生3:大无畏精神。
师:这所有的困难在红军的眼中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事情。这正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李白把小夸大是诗人的浪漫;毛主席把这样的山这小是革命家的浪漫,也是革家藐视任何困难的情怀。请同学们一起读读前面四句诗——
师:请你读,
学生1:
师:你读出了革命家的藐视困难的情怀,
学生2:
师:你读出了大义凛然大无畏的精神。
师:我们全班一起来读读这四句诗。同学们在长征的途中经历了很多水?
学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是的,经历了金沙江和大渡河。这两句诗谁来读一读?
学生:
师:其实这两句诗中涉及到了长征途中的两个经典的故事,一个是巧渡金沙江,另一个就是飞夺泸定桥。我们来看看巧渡金沙江。
(讲巧渡金沙江故事)
师:你觉得红军他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
师:是的,开心,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这种喜悦的心情呢?一起说——暖。
你来读一读?
学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是的,你的高兴在脸上。
谁来把高兴体现在诗句中。
学生:
师:是啊,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弹,红军全部渡江,只留给敌军几只草鞋。如果说巧渡金沙江充满了胜利的喜悦,那么飞夺泸定桥,则是一次血与火的考验。
(观看视频)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如果在诗中找一个字来表达这种感受,那就是一起说——寒。
师:是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寒的是桥上只有13根光秃秃的滚烫滚烫的铁索,寒的是桥下是汹涌澎湃的波浪波涛,寒的是对面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寒的是桥下的万丈深渊。无数的战士掉下了这万丈深渊当中,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痕铁索寒。
学生:
师:你读出的是一种精神。
学生:
师:你读出了环境的恶劣。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再次感受一下。同学们,两场战争,两种心情,一个喜悦,一个悲壮,一个勇敢,一个智慧,一个寒,一个暖。但是无论环境怎样的恶劣,但是在所有红军的眼中,都不过是——只等闲。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一暖一寒背后的温度。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再请一个同学来读!
学生读:
师:我听出了你对战士的缅怀
学生读:
师:我听出了环境的恶劣。
学生读:
师:我听出了一种精神,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金沙水畔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山是红军征服自然的喜悦;那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千里雪山,就是长征途中的最后的一役,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这便是读:
更是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这两句诗中,哪一个字眼最能恰当的表达出红军的心情?是的,喜。
师:喜从何来?
学生说:翻过这千里的雪山,军就能到达目的地陕北。
师:喜从何来?
学生说:很开心,曙光就在眼前,
师:喜从何来?翻过万水千山,马上即将胜利,克服重重困难,跨越几十座大山,这一切怎能不令战士们欣喜若狂。
师: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曙光在前,胜利在望,心潮澎湃的毛泽东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叶嘉莹先生说:“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
吟诵能够把诗的韵味美展现的淋漓尽致。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出示的平仄,我们来一起吟诵这首诗,用声音展示这一部史诗般的诗作,感受红军豪迈乐观情怀。
毛主席的诗词是一部无可替代的宏大史诗,更为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再大的困难,再艰难的险阻,只要勇往直前,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课下,让我们继续走近主席,走近这段革命岁月,用朗读与历史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