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老板像个五岁孩子
第二章 五大理由,告诉你为什么老板跟孩子是一回事
(中)
2. 你刚得点空,想安静一下,他们却总会在这时候跑出来烦你。
老板和孩子的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他们无处不在,随时可以出来骚扰你,而你还不能不理他们。
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孩子老缠着大人,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作为他们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依靠,父母在不在身边,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有时候孩子明明是自己在玩,可一旦父母不在视线范围内,孩子就会焦虑不安。而如果父母坐在旁边,哪怕没有互动孩子也会显得很松弛。越小的孩子越这样。
老板也是一样。越是没有经验的老板,越是希望身边有个人可以随时参谋。而你如果恰好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老板对你信赖有加,那他自然会随时来找你。不管是跟孩子还是跟老板相处,得到对方无条件的信赖自然不是一件坏事,而你也绝不想去破坏这种信赖感。
这时候你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信任感去培养孩子和老板的独立性。比如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不是第一时间帮忙解决问题,而是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当他们做了足够的努力而仍然无法解决的时候,父母再适时地挺身而出。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建立起自信心而不再需要每时每刻都寻找父母的踪影。老板也是这样,如果你适当地在老板和你自己之间制造一定的空间,同时保证他有可能会用到的资料信息都放在他伸手就能够着的位置,几次以后老板对你的信任不会降低,但不会再时时刻刻都来找你。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和老板不管大小事情都来找你,只是因为他们习以为常。王倩的女儿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还弹得一手漂亮的钢琴。又是学习,又是练琴,孩子很辛苦。王倩的先生常驻海外,家里的事一点指望不上。为了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王倩承担了所有家务,还包括请钢琴私教、买琴谱、安排外出参加比赛的行程等等琐事。这么说吧,女儿除了上学和练琴,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王倩并不是全职太太,她自己的工作也很忙。女儿要去外地参加一个重要比赛,王倩请了假陪她一块儿去。为了让老板同意这个短暂的休假,王倩不得不一连几天加班加点把手里的活赶出来,直到临出发前一晚才顾得收拾行李。看女儿练完了琴,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王倩也很开心。
“女儿,来,把你自己这两天的换洗衣服收拾一下。”
“哦——”小姑娘哦完很不情愿地回自己房间拿了几件衣服出来扔给王倩。
“好,你放下吧,我来装箱。”王倩说,“航空公司的网站现在应该可以办登机牌了,你去看看,都弄好了免得明天早上着急。”
女儿不乐意了:“唉呀,我练了半天琴,我累了。你怎么什么事都要我帮忙?”
王倩一听就懵了:“你帮我的忙?那我是在干什么?是我要去参加比赛吗?到底是谁在帮谁?”王倩有点忍不住,不过毕竟还是没有冲女儿发火。可她想不通,自己每天累死累活,女儿怎么一点都不感恩,反而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呢?
在职场,想想你是不是也像王倩一样,什么事情都一力承当,能解决的问题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创造条件也要解决,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给领导添麻烦。这样的员工,领导使起来顺手,当然不管什么鸡毛蒜皮的问题都会马上找你,而且觉得理所应当。于是你只好装着笑脸应承领导,去做那些凭空而降的临时任务,而没有时间和精力放在你的核心工作上面。
如果是这样,要我说,累死你都不冤。因为你从来没有向老板传递过任何信号,没有管理过老板对你的期望值,没有告诉过老板你希望集中精力做好你职责范围内的核心工作,而不是没完没了地应付那些没头没脑的要求。
3.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跟他们讲了无数遍,可他们就是不明白。
一件你觉得非常简单的事情,你掰开揉碎给孩子反复讲了很多遍,可他就是不明白。哪怕当时明白了记住了,回过头就忘了,下次该犯什么错还犯什么错,就跟你从没讲过一样。老板呢?也好不到哪儿去。一个你觉得条理清晰无可辩驳的观点,他怎么都不肯点头同意。前面说过,孩子和老板生气,你却不知道原因,这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同样的道理,孩子和老板不明白你讲的“简单”道理,也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只不过这一次的不对称是你知道得太多。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知识的诅咒”,是一种认知偏差——当一个人对某个领域非常熟悉的时候,他在跟别人的交谈中就容易无意识地误以为别人也都具有同样的背景知识,因而专家有时候反而很难讲清楚一个专业问题。
小张是一名小学美术老师,时不时地把她喜欢的学生作业放在朋友圈。这天她挑了几幅二年级学生的课堂练习,这些图画色彩艳丽,构思新颖,颇有童趣。小张的叔叔是美术学院的教授,虽然一直带学生,但却从来没有教过普通的小学生。叔叔看了小张发的学生作业,非常喜欢,点了一个赞,又顺手写了一句评语——“图三、五构思非常巧妙,不过建筑物的比例关系不对”。小张看完哑然失笑,回了一句“@叔叔 这是二年级的学生,比例关系是五年级才教的,呵呵”。叔叔也笑了——“@小张 看来我这是绘画版的‘何不食肉糜’了,呵呵”。
在职场我们也常犯同样的错误。尤其是技术型的人才,在长时间钻研某个问题终于得到完美答案的时候,恨不得马上把自己的最新发现分享给同事、报告给老板。这时候,他们往往忽视一个问题,就是听者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投入过大量时间,甚至根本不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一上来就跟他们介绍最新研究成果,那意思就和跟三年级小朋友讲量子力学差不多。
我做过一个项目,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牵扯到公司内部十几个不同的部门,进行了大量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将会影响公司未来很多年的战略方向。向公司高层领导汇报前,我花了很长时间思考怎样才能尽可能简单地把如此复杂的一个问题阐释清楚。可是毕竟头绪太多,三两句话很难说明白。汇报开始不久,我就被打断了。领导直截了当地说:“我明白这个项目非常复杂,不过我不需要了解所有的细节。你能不能把我当成个五岁孩子,用五岁孩子能明白的语言告诉我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高层领导让下属把自己当成五岁孩子,这并不是玩笑话。事实上,给小朋友讲故事很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历史学家很多,但没人能写出《上下五千年》,非得教育专家和语言专家不可。如果单位里有一个重要的报告在等着你,试试讲给家里的孩子听看看他们能不能听懂。要是在孩子面前拉不下脸来,不妨学学白居易,找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