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做产品的时候,总听人说要理解场景,要摸清场景,那今天首先来聊一个问题:什么是场景?
每个人对于场景都有自己的定义,像比较耳熟能详的5个W,人物因素、时间因素、地点因素、欲望因素、手段因素。那么笔者对于场景的定义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样的欲望/需求,而现在是用什么手段来解这个需求的。那么按这个定义我们继续来分析。
1.什么人
什么人,一般指的是人物因素,也就是明确在这个场景下主要角色是谁。当然在这里也要考虑其他非主要角色会不会也会在这个场景有需求。比如在后厨需要一个管控全局菜品出餐的大屏,一般我们是给到后厨管理人员比如厨师长来管理后厨使用,但是在实际场景中,还要多挖掘一下其他人员是否对该屏幕有不同的诉求,避免场景遗漏。
2.在什么时间
时间因素比较简单,白天还是晚上,上班还是下班等等。但是存在一些细节场景,是不涉及具体时间点的。比如打语音电话的过程中,对方突然发来一张图片需要查看,这个时间因素就是打语音电话。
3.什么地点
一般就是指产品使用地点,争议较少。
4.有什么样的欲望/需求
欲望因素,也就是希望达到的目的,也就是用户需求。比如下雨天要从地铁站里出来,这时候地铁门口有一个卖伞的小摊。可能到这里大家就会认为需求、及满足需求的场景已经都由了。需要一把伞就去买一把伞结束了。而实际上可能用户的目的是快速到家,可能家里有很多把伞了,只要能很快的打到车,不一定要买一把伞。因此分析需求是,一定不要被现有的解决方案给迷惑了,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清楚人物之中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5.用什么手段来解决这个需求
需求的解决方案,就是最终产出的需求。
为什么总是要先沟通场景?
很多人在初做产品时,都是接到需求后马上开始产出方案,后续进入评审时就开始受到各种挑战,还要回炉重造,有的人甚至开始怀疑人生。笔者看来都是需求场景没有理解清楚,理清需求场景主要有两点好处:
1.有助于自己分析正确的需求内容
产品人做需求,一定要做到先发散后收敛。要将每一个场景涉及道德因素超细致,然后在对已经拆解出来的细致结论产出解决方案,再去除解决方案中,可实现最小闭环之外不必要的一些功能。其实最终结论很可能和最初设想的一样,但是你考虑的很清晰了,不会在担心评审过程被挑战或其他未考虑到的点所影响。
2.有助于对外沟通
对外就是对外部进行宣讲。一个产品功能的上线是一群人辛苦的结晶,谁都不希望自己产出的内容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在产品方案评审时,实际上就是将你的想法灌输到其他人的脑子里,你需要对多个部门,多个角色进行交流和说服,因此场景要简单易于理解,要用贴近现实故事的描述形式来场景。
如何从场景中产出需求?
第一步:根据上述流程沟通的出来场景,进而产出业务流程图。在这里一定要详尽梳理业务流程,每个业务动作有哪些分支,方便拆解需求。
第二步:将场景归类,并明确场景类型和对应角色,并简要描述角色实际场景
第三步:收缩需求范围,确定最小MVP
1.首先确定场景是否完全闭环,场景之间是否完全衔接,是否有明确的串联逻辑;
2.确定当前已经厘清的场景需求清单是否已经是最简版本,存不存在一些不相关的需求,去掉也不影响此次版本上线
如果存在以上两个问题,需要持续修改到没有问题。
总结
B端产品一般都是靠业务驱动,需求场景一般都较为复杂,所以在设计产品前需充分了解需求场景,厘清需求,才能更好的判断需求真伪,不做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