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东子
傍晚去接女儿悦悦放学回家,小家伙见到是妈妈一副失落的表情,然后一个劲的抱怨起来。
妈妈,老师都没叫我去参加叠被子比赛,我一直等着,可是到最后老师都没有叫我去,明明老师表扬我叠的很好的,说我是叠的最整齐的,可是为什么我不能去参加比赛呢?
老师叫的都是叠的不好的小朋友,老师喜欢叠的不好的小朋友吗?
我静静的听着,等着她说完。
其实我早就知道她不能去参加比赛,心里也很明白原因!
早在上个星期班级群里老师就公布了小朋友叠被子的速度,悦悦的速度不是快速型的,我知道她叠被子、穿衣服,甚至洗澡等各项自理能力都是很好的,但是她有点完美主义,速度慢也是自然的。
当接她回家的时候,她一脸兴奋的告诉我说,老师夸她被子叠的最整齐了,她开心的沉浸在老师的赞美声之中。
我摸摸她的头,亲了亲她的脸蛋,夸了一顿,也表示了和她一样的开心,也没有特意提及速度的问题去泼她的冷水呢!
但是是后面学校组织了叠被子比赛,悦悦速度达不到,自然是没有资格去参加比赛的,也就出现了上面说的一幕。
听完她的抱怨,我想与她共情,表达自己的遗憾和可惜,结果小家伙不买账,反反复复的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叠的那么好,老师还是不让她参加,老师只会挑那么叠的不好的。甚至情绪激动起来过来拉扯我。
我很奇怪这孩子怎么突然那么想参加比赛了,那么想叠被子,细细问下来原来是因为参加比赛的有乐高奖品,她很想要,所以就很想参加比赛!
额,原来还是奖品的问题!
学校组织这场比赛的本意应该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并附以物品的奖励。
这在现在学校和培训机构基本是很常见的激励方式,随着女儿的成长,学了这么多年的育儿知识,我心里很清楚“鼓励”和“表扬”的本质区别,也不喜欢这种欠妥当的激励方式。
这种方式的后遗症其实已经在很明显的出现在孩子身上,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阅读、写字的活动,孩子往往问得是自己最后能得到什么礼品,他们的兴奋点并不在自己的能力提升上,而在于礼品的获得上。
而这份小小的“骄傲”和兴奋也转瞬即逝,毕竟现在他们的玩具是如此之多,一时的得意之后,随即而来的便是空虚无聊,唯有寻找下一个目标(礼品或红花)。
无论我是不喜欢还是讨厌,对于社会的大环境并不能改变多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受大环境的影响,努力用科学的方式来鼓励自己的孩子!
同样的,学校组织的比赛,比赛的规则由学校来制定,我们可以给学校提意见,但是并不一定能让学校改变规则。
当我们的优势不能符合规则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现有的优势,并去提高自己的劣势,才能赢得比赛。
我告诉女儿你已经叠的非常好了,但是这次的比赛评分是看谁的速度快,所以,你只要再把自己的速度提上去,下次的比赛你就能参加了,并且妈妈相信你也能获得很好的成绩!
有很多家长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直接的反应是孩子喜欢的乐高玩具是哪款,妈妈给你买;或者说叠被子这类活动有什么好参加的,长大了还怕不会叠被子?我们不屑于参加,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就有点像小孩子摔跤了,有些家长习惯的思维模式,连声说,都是桌子不好,都是凳子不好,都是地面不好,害我们宝宝摔跤了。
长期的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会引导孩子不爱动脑筋,不负责任,习惯性的去推卸责任,也比较容易悲观!
所以与其去买个乐高玩具去哄的孩子一时的高兴,还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去提高自己的不足,以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这才是给孩子人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