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超市购物,本以为新年即将到来,超市里置办年货的人会很多。进来一看,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各种鲜艳包装的物品应有尽有。喜庆的节日气氛十分浓厚,但实际上真没有多少人,结账的时候也不用排队。细细想来,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买到你想买、想吃、想用的东西,又何必一堆一堆的买回家里,又无处安放呢。这一年一年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没有像过去那样积攒一年的收入只为过年的感觉了。有人说,总回忆过去,就说明老了。而在这个特定的时间范围里,我又开始回忆了⋯ ⋯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腊尽春回,东北的大地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冬天,即将进入新的一年。这段顺口溜儿就是东北年俗的真实写照。我独坐在沙发上回味着被岁月冲淡的年味儿,似乎闻到了灶糖的甜香,闻到了枣花儿馒头的香味儿,闻到了煮肉的浓香,闻到了白菜肉馅饺子的美味儿,闻到了鞭炮的气味儿⋯ ⋯
进入腊月,东北人就开始忙活起来,置办年货,迎接新春。那浓浓的年味儿不仅仅体现在红红的灯笼下,喜气洋洋的春联上,红艳艳的窗花后,年年有余的年画里,还是伴随着觥筹交错,载歌载舞以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 ⋯
那时候东北人家包过年的饺子,是从头半月开始的。天天忙活,把过年每天吃的饺子都包出来的,然后过年主要就是休息和娱乐。全家人每天晚上都包几盖帘的饺子,往窗外一放,过一会儿饺子冻硬了,我们就装进面袋里。半个月下来,饺子就装满了一面袋了。把面袋子放到大缸里盖上盖子,主要是怕被老鼠啃了。我小时候不会包饺子,但是很喜欢参与包饺子的过程,因为每次包饺子,我什么都不干的,等饺子包完了,我负责往盖帘儿上摆整齐就可以了。父亲负责剁馅儿、擀皮儿,母亲负责和面拌馅儿,最后大家一起包。那时候冬天里买不到什么青菜,所以大部分饺子都是酸菜、白菜肉馅儿的,而三十晚上那一顿,是芹菜肉馅儿的,那味道别提多么鲜了!我们吃三十饺子,最兴奋的一件事,就是看谁吃到了唯一的那个包在其中一个饺子里面的硬币。我记得好几年都是父亲给吃到了,我好不容易有一年吃到了,但是留下的记忆并不愉快。我吃饺子特别狼吞虎咽,吃着吃着,牙齿被猛的硌了一下,我捂着腮帮子大叫,父母亲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了。
这些古老的年俗在岁月的沉淀中依旧让人温暖,而且牵动着异乡游子的心,牵动着东北人对年的期盼和眷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世代同堂,团团圆圆,欢欢喜喜!
从围炉叙话到推杯换盏,品尝的不仅仅是美味,而是其中浓浓的年味儿。温暖、喜气又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