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儿童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行为问题与家庭情况有密切关系,这里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的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学业期望等。
(1)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性,所以处理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模式一定有其出现的原因,而源头往往在家庭,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与家长沟通、与孩子谈话等方式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从而找到孩子行为问题发生的原因。其次和家长合作,商定适合孩子的行为改变策略。这种策略关键要具体,符合“小步子原则”,能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改变,这样孩子就能体验到改变后带来的自信,从而使他更有进步动力。
(2)如遇到特殊孩子,还是要尽早转介给专业心理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作为班主任可以在征得家长孩子的同意后,与孩子一起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和家长、咨询师一起制定适合孩子的行为管理策略。
(3)班主任在处理孩子问题时,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是威逼利诱,而是通过和孩子一起分析所面对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和他一起并肩作战、解决他的困难的,这样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才会大大提高。
(4)小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很少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甚至对是非、美丑观念辨别不清。同学之间起一些带有贬义的绰号,正是他们天真幼稚、单纯、不成熟的表现。他们只是一味地为了好奇、取乐,没有考虑这样会激起被起绰号同学的许多情绪——自卑、羞愧、愤怒、自责等等,这些情绪都会令人感到痛苦。因此,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班会、小品、团体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被他人起带有贬义的绰号的难受及不良情绪,从而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