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打卡# Day35
《读毛姆的<面纱>,品标题的重要性》
前段时间读毛姆的《面纱》,很有感触。
《面纱》这个小说是一个关于爱情和救赎的故事。
被丈夫瓦尔特深爱着的凯蒂偷情后被发现,瓦尔特提出,如果其情妇唐生能够离婚,并且在一周之内和凯蒂结婚的话,他们可以离婚,但是如果不能的话。他就带着凯蒂到霍乱地区去救助。
情夫唐生当然不可能离婚取凯蒂,所以凯蒂和瓦尔特去了霍乱地区。凯蒂一直以为只是瓦尔特的报复,他是为了让她死在霍乱之中,所以才一定要带着她的(当然,瓦尔特也可能是真的怀有这个目的)。
但最终凯蒂在这个霍乱横行的灾区实现了自我救赎,深爱着她的瓦尔特却死在了那里。
剧情看似简单,但故事非常有内涵。
毛姆塑造的人物非常成功,爱能让你爱到欲罢不能,恨能让你恨到不能自已。
因为瓦尔特的死,我非常难过,由此非常的不喜欢凯蒂。总觉得是作者是为了让让凯蒂的救赎之路走的更加坎坷而顺理成章,才将瓦尔特写死。
以上,是我对《面纱》这篇小说的初印象。
如果只是看这个剧情,如果这篇小说的名字改成《一个女儿的自我救赎》,或者《一个男人悲哀的爱情》,或者《爱而不得》,哪怕只是《我爱你》,都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说,不会有很多人会去深入思考关于凯蒂和瓦尔特这两个人物内心深处,最让人难以接受的那部分真实。
但是这篇小说叫《面纱》,这就很值得人深思了。
因为叫面纱,所以我们就总觉得这些表象背后还会有我们不知道的真实。
比如凯蒂的虚荣自私以及后来的放纵,最后对父亲的理解,选择最简单质朴的生活。这种种的情节推进,就是一个个面纱揭开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一个女性身上所具有的的所有优点缺点。
再比如瓦尔特对凯蒂的爱,是否始终如一。他最后的那句一句“最后狗死了”所具有的深刻含义,以及这句话中传递出的瓦尔特内心爱恨交织的情绪,和一个善良卑微的人内心可能怀有的某种阴暗的恶意。
这同样是一个个面纱揭开的过程,你以为的爱,可能怀有某种目的,你以为的恨,可能带有某种柔情。
因为面纱二字,让我们引起无数的思考与联想。换成另外的字,将会是另外的理解。
所以说,一篇文章,标题实在是太重要了。
今天读周公度译的《浮生六记》。
很多人称《浮生六记》为晚清小红楼梦,可见其文学造诣不低。坊间常将《浮生六记》与《想》与《香畹楼忆语》《影梅庵忆语》《秋灯琐忆》并称明清四大性灵随笔一起刊印。
周公度则对此表示非常愤怒,认为这几本书抵及的境界,完全不可相提并论。将《浮生六记》与其他三本并称的行径甚是粗暴。
书我还没看完,但是我觉得但看标题,觉得这四本书并称个什么也很正常啊。
记呀,忆啊,语啊,看标题就是一类的。【哈哈,原谅我无知】
如果把《浮生六记》中“六记”去掉,估计读者一看就觉得不搭,出版商也就不会放在一起刊印了,还搞什么并称。【嘿嘿,原谅我胡说】
(本文字数: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