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由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在全国公映,这是关于萧红一生的记录。
屏幕里汤唯饰演的萧红,轻轻地捻着烟,咬着笔,苍白的面孔,清丽的形象,柔弱的身体,楚楚可怜的神情,与她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人生似乎不搭,与她所出生的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也好像隔着一层淡淡的雾。但是那一双坚定执着的眼睛却仿佛让人看到萧红那沸腾在血液里的不甘与抗争。
“萧红”和“民国”这样的文字符号,给予人们许多茶余饭后的谈资 ,人们津津乐道于萧红那奇异诡谲又充满争议的情感经历和坊间流传的各种故事。
正如萧红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当我死后,或许我的作品无人去看,但是肯定的是我的绯闻将永久流传。”
其实比起她的生活轨迹更应该让我们了解、记住并敬佩的应该是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因为萧红在文学上的世界极其广阔、深邃,远远地超过了她的生活上的传奇。她被称为民国文学的洛神,与张爱玲、石评梅、芦隐并称民国四大才女。她在文学上的才华曾得到鲁迅先生的肯定,称她为“当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到底如何解读萧红这个传奇作家?如何解读萧红作为传奇女性的一生?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2日,传统的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户富裕的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在比较严苛的父亲手下长大。严苛的自然环境、感受不到温情的家庭氛围,给她的内心种下了一颗抗争的种子。
她逃婚、私奔、被弃、满城流言蜚语、身无分文、惨遭白眼、饥寒交迫、背井离乡、逃难、爱人出轨、遇见伯乐、失去伯乐、被弃、再婚、逃难、贫病交加。她的足迹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经过哈尔滨、青岛、上海、东京、临汾,武汉,在1942年,以三十一岁的年纪因病早逝于香港。
这一片土地上的种种苦难,如同滋润生命成长的养分,浸入她的生活中,让她拿起笔
那样轻灵地把自己有限的视角所见所感的苦难述之笔端。她那原始的生命力,她隐忍的痛苦都那样自然流露,却又触目惊心。
她遇见萧军后,在萧军的帮助下走向文学创作之路,1933年发表《弃儿》,与萧军合著
《跋涉》,1934年写《生死场》,鲁迅先生亲自为她写序,1936年连续创作散文《孤独
的生活》1940年她收集整理纪念鲁迅的文章发表了《回忆鲁迅先生》、中篇小说《马
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她的文学作品种类多样,包括散文、小说和诗歌;她还会画素描,做插图。
她对祖国,对故土,对时事、对民族、对女性、对人性的思考,从热血沸腾到深刻犀利。
她的感情和思想从深重多难的土地中萃取营养,又被她带着痛感纯粹的文字表达得深
沉冷静,带有智慧的前瞻。
萧红是一个文体独特的女作家,她以简练白描的文笔见长,语言的灵动与简洁,她把握得恰到好处。葛浩文说:“她的行文如同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
萧红在写作上非常有主张,也非常独立。萧红说:“作家不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全人类的。现在或者过去,作家的写作是向着全人类的愚昧。”她的文学理念早就超越了她那个时代。
她所走的每一步貌似无可奈何,其实都是她自己主动选择的一生。
读萧红的文字,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原始的美、诗化的的精致、敏感的内心、悲悯的情怀、隐忍的土地、坚强的生、挣扎的死都会震撼你的心魂。
读《萧红自传》就是如此。她的自传,有细腻的描摹,有强韧的生命力,微微闪着寒意
的悲悯,有微凉的寂寞,有美丽精致诗化的语言。萧红对土地,对乡村,对原野,对自
己的童年,对土地上坚韧地活着的各种生命的状态,对生与死,都有细腻、悲悯的感受
和描摹;对王恩甲与萧军,无恨亦无怨;对高居文学神坛的鲁迅先生则充满了深深的敬
意和亲近的熟稔,对祖国遭遇的灾难,亦是带着慷慨激昂的壮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