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晨诵3.4-3.7一 3.4由畏而敬而爱,培养理性化的情感,是儒学的主要特征。 3.5钱穆:《论语》言政治,必于人道之大,尊君亦所以尊道,断无视君位高出于道之位。——道高于君,文明整体高于政治体制。中国传统更重于“文化”概念,它高于种族以至政体。说“夷夏之防”,只在抵御落后部族才有。自秦汉到清朝两千年,汉民族以其文化自然地而非暴力地同化少数民族。包括“五胡乱华”和“满族入主”,其结果均由被统治被压迫的汉民族最终同化其统治者、压迫者,竟可以使后者失去原有文字、语言、文化等。都说语言是存在感家园。胡人或许对文字、语言的捍卫敏感度不够高,但起码汉语言的影响力却是非同一般的。 3.7射箭竞赛,来自远古遗风。此则引《松阳讲义》,有点意思。强调不争并非君子,君子必要时非争不可。孔子讲无争,后世儒者仍可以有不同意见,这是儒学内部宽容性。阳明有“求于心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更有“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名句,这倒体现孔学儒门实用理性的真正精神。
20170721《论语今读》半小时。 礼仪即人文。它本是任何远古民族都具有的神圣制度,通由它团结人群,巩固秩序,建立人性。它最早是巫术:一种象征性的精神生产,亦人类最早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2祭如在,讲一个“诚”。有其诚,则有其神。中国人神共在由来久远。“如”指向某种特定引理入情的心理塑建。
《论语今读》晨诵3.13-3.19 1道统,道尊,民主;治统,位尊,专制。 2孔子非复古,也非革命,乃积累进化论者。(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告朔饩羊”篇。古代典礼仪文已失去其实用意义和具体内容,但其形式本身仍某种价值在。在后世,它以审美意味吸引人们,培育造塑的是某种审美情感。仪式本身具有神圣性和重要性。古代的礼文仪典以可感之的“物态化”(舞蹈’咒语,音乐,雕塑,图画,文字等)形式,在当时凝聚和呈现了那些不可违抗的行为规范、思想观念、情感体验和群体秩序。人们通过这些仪文形式的不断实践和反复巩固,以获得理性的内化(认识)和理性的凝聚(道德)。其后,这仪文形式,本身成了审美的对象。(理性的感性积淀) 4上古国君在人们心中是“圣王”,是能与神明交通的大巫师兼政治首领,其敬畏充满宗教的神秘性;春秋时期,王不再“圣”,人们不再敬畏;秦汉以后的专制皇帝,以其绝对权力,又使臣下的百姓敬畏不已。 5“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原典儒学主张礼制,有氏族的原始民主和人道遗风,提倡“道义”高于“君父”,提倡忠孝却又反对愚忠愚孝。这与汉儒接受法家影响,强调“君为臣纲”及“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的专制制度下的君臣关系颇有不同。原典之“忠”“孝”均非盲目的服从或情感,均是有理解融于情感之中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