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
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要承担选择到来的后果,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你都要去面对。人在选择改变的时候,想的可能是“如果我做了这个改变,那改变的结果是我达成了目标吗?”如果一个人做出了选择,并达成了目标,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人;人在选择不改变而保持现状时,可能会想“这件事这么难,如果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自己就会觉得不舒服,而且这种不舒服换来的可能还是没有达成目标的失落感,为了避免这种糟糕的失落感,所以宁愿选择不改变,保持现状,也不想做出改变”。
为何人们会选择逃避选择:逃避责任(没有勇气的表现)
有很多人对一些重要、紧急的事情会做出拖延,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不想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你做出了一个选择,那么这个选择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后续事件,这些事件可能会导致好事的发生,也可能导致坏事的发生。如果一个人做的选择足够重要,足够有份量,那么他很可能会纠结如何选择或者干脆保持现状任局面自然发展。这种推迟做出选择的行为其实是不相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外在行为表现。
受害者在选择施害者,施害者也在寻找受害者。
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关系中”,一个人和别人的关系取决于他内心构建的关系模式。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对自己的评价是“软弱的”、“差劲的”,那么他周围的人也会认为他是软弱、差劲的人。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到“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一个人会在内心构造一个“愿景”并下意识的推动自己靠近这个“愿景”。一个人在内心对自己是负面评价,那么按照罗森塔尔效应,他也更有可能选择和“低看他一眼”的人交往,以此来实现“自我生命的预言”。其实受害者也受这种效应的影响,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受害者的位置,那么就会下意识的在另一段关系中再次重复这种被害的关系模式,同时他也会下意识的寻找施害者,以此来满足自己“受害”的需要。这是下意识的,不管人们愿不愿意,事实就是如此。
思考方式:从谁对谁错到有用没用。
世界上有至少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以“想象”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另一种是以“目标”为主导的思维方式。“想象”思维主导的人,凡事都喜欢考虑“这件事办的好或不好,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是怎么样的”,他们喜欢让事件停留在思想层面上;“目标”思维主导的人,他们的思考方式是“这件事做的如何?对我有何影响?如果我想改变事情发展的方向,那么我要怎么做?我要怎么落实自己的想法?”,他们喜欢围绕着“目标”来想,如果我要达成这么目标,那么我选择缺少什么条件,我要以什么手段、方式来帮助我达成目标。其实“想象”和“目标”是为导向的人,是两个世界的人,前者关注“感受”,也就是思考事情所带给自己的感受,至于自己收到的消息是真是假,其实在自己感受被唤醒的那一刻,已经不重要了;后者关注“行动”,他们虽然也会关注事情让自己产生的感受,但他们不会满足于此,他们会想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么我该如何做才能保持事情的发展或者遏制事情的发展。显然这两种人,一种活在想象中,一种活在现实世界中。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事,那么就必须要把自己的思维从“想象”导向切换为“目标导向”。
自我分为“理性自我”和“感性自我”。感性自我的力量大、受情感激发、受经验支配。
每个人都有情绪和理性两部分组成,而情绪是人在遇到一件事情首先启发的自我反应模式,人们遇到一件事,可能会反应为愤怒、忧伤、开心、兴奋、惊吓,如何才会思考“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一定要小心你的冲动,凡事多思考“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经验=体验,它是过去生活带给你的感受
一说到经验,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某个场景,还有这个场景带给他的感受,而这种下意识的联想,经常发生。人们无论是在街上遇到了一个烧烤店,还是在路上看到了一个连锁超市,他们都会下意识的产生某种好像凭空产生的“感受”,其实这种感受的由过程是“曾经我来了这个地方,经历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它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虽然大部分人并不会想到为什么自己会在遇到某事为什么会产生特别的情绪,但情绪的发生过程一直都在那里,从未改变。
期待=想象,它来自你对未来的想象
一说到期待,人们可能就会想到如果...发生了,那就...了,并努力推动让你产生正面情绪的事情发生、避免负面情绪的事情发生。其实期待来自一个人的经验,如果你过去做成了某件事,那么你就会产生对那件事的感受,这种感受会诱导你再次体验到那种感受,因此你的期待其实是一种对未来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建立在以往经历带给你的感受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