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苏联作家布罗茨基曾说过: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但是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和主动拿起书,去寻找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中间隔着1000个咪蒙般的的公众号。
我们生活在讯息洪流之中,焦虑不安,每天浏览各种海量的信息,接收各种鸡血,但是我们静不下来读一本书,毛姆说过:阅读是一座随时携带的避难所。我们现在就需要回到阅读这个避难所,来安放自己在信息洪流中焦躁的那颗心。
如何才能重新捡起阅读的习惯,开始读一本书,沉迷于读书,并通过阅读避免淹没于爆炸信息流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就是《高效能阅读》这本书要传递的内容。
《高效能阅读》的作者原尻淳一是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在书中从自身出发,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不爱阅读转变为沉迷于阅读的人,并根据自身的工作经历出发提出了新的读书理念:为了产出而阅读。原尻淳一利用一整年的时间读遍市面上的各种阅读技巧,读书术的书籍,最后精简整理成《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书中89条技巧,阐述了读书的三个层次阅读的技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所属阅读层次查询相应技巧。
初级阅读:主要讲述如何能够让人重新拿起一本书来阅读。
中级阅读:主要讲述速技巧,如何快速掌握一本书的关键信息,提高读书效率。
高级阅读:主要讲述以产出为导向,通过阅读,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
书中有许多技巧,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包括解读读者权利,降低阅读门槛,从自身好奇心出发,形成读书的内在动机,构建良好的读书环境等等都在阐述如何破除阅读障碍,重拾读书习惯。
为什么在拿起一本书和刷一会儿社交网站的选择中,我们总是被后者所吸引。因为阅读的快感具有延迟性,而刷会儿微博,看会儿视频的满足感是即使的,具象的。同时拿起一本书的困难还在于,从头到尾阅读一本书需要较长的时间,许多人有个误区,看书是要有大段完整时间,同时碎片时间看书太麻烦。
如何解决这个思维误区,《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中的几个技巧就能很好的帮助化解以上疑惑。
1、读者权利十条。读一本书的方法不是一定要从头到尾读完,你有跳读,选读,甚至发现拿错书可以不继续阅读的权利。铭记读者权利十条可以很好的帮你化解阅读的一种压力感,让拿起一本书变得轻松。
2、降低阅读门槛。很多时候拿起一本书就困,是因为阅读转换率低,没看进去,那么大脑就很容易开始走神,犯困等等。所以这个时候降低阅读门槛,提高阅读转换率就变得重要。这就跟看一部电影,很多东西你没看懂,没看出来,但是看了影评,你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读书也一样,对于一开始看不进去的书你可以通过书评,线下读书会,看看别人是如何解读这本书;观看与书籍相关的视频,比如TED,作者公开的讲座等等;听书,现在市面上许多听书软件,概括凝练了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先听再读;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价值观,甚至有趣的轶事等等入手,坊间流传英国文艺有三宝:莎士比亚戏剧,狄更斯小说以及毛姆的毒舌。毛姆一生热爱阅读,但他热爱阅读的秘诀之一就是热衷文人八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毛姆的读书随笔集,但也是一本文人八卦集,甚至可以起名《那些鲜为人知的文人八卦》。
3、读书的内在动机,以行动为中心的阅读
我们想想我们会在什么情境下能够快速掌握某些知识。比如你一生的装修知识可能就是你在要装修自己房子的时候累积的;你开始关注儿童绘本,儿童心理学,教育理念和知识的时候一定是你家中即将有新宝宝的时候。
阅读以目的为导向,为了了解掌握某些信息所进行的阅读能够切实为你生活提供更多帮助,而尝到了阅读的甜头,你就会更加爱上阅读,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反馈的过程,养成“读书体质”。
因此书中作者提出日常生活中的阅读立足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工作需要,形成垂直阅读。用70:20:10的选书法则。比如一个月300元买书,210块花在专业,业务需要相关的书籍上,60块花在业务周边相关书籍,30花在未知领域,自己有兴趣的地方。
4、营造阅读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个读书氛围,是为了减少阅读障碍,为阅读提供更多便利性。把一个人放在图书馆,再不读书,你也可能随手拿起一本杂志看;如果你旁边的人都在玩游戏,那么你拿起一本书也是怪怪的,所以多参加一些读书会,阅读的线下活动,比如拆书帮之类的,有一个读书小伙伴的群,那么你的阅读动力也比单枪匹马强一点。
所以日常生活如果租房子,除了考虑交通便利性,也可以考虑下周围是否有图书馆,书店等,这些都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书中还有提到如何速读,提高阅读技巧,进行主题阅读,通过垂直和水平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利用各种技巧和工具形成自己的读书云数据等等,都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最后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做到保持独立思考,不被情绪挑逗的言论牵着鼻子走,不盲目焦虑,这都是阅读可以给我们的最好慰藉。
更好的生活,从拿起一本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