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无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一笑上师
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并非易事,但是如果一个校长想要更深刻地理解学生、课程、管理以及目标之间的关系,哲学则的确能够帮助领导者从一种深刻、广博的视野,反思今天和未来的教育问题,也即一笑上师所说的,谋全局,才能谋一域。
01 理解教育哲学的追求
信息化社会,进入“知本”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寻找一种新的思想方式——生活的每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的传统价值观都正在改变,首先更需要人们去倾听,去包容,其次仍然需要不断去探究和质疑,最后我们也不能总是去关注某些特例,而更多是如何促进改变,改变规则本身。
简而言之,教育哲学的意义,就是对更好的思想方式的追寻。
02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哲学被当做一门“具体说明当下和未来应该做什么”的学科。
1955年,布鲁巴赫曾界定了教育哲学能够有所作为的六大普遍的教育问题,1)对教育不确定性的焦虑;2)对教育目的的模糊、冲突以及多变的关注;3)缺乏严格质量标准的信念;4)教育在民主社会中扮演角色的不确定性;5)对教育给予学生太多自由,不能培养他们对权威和管理的尊重的关注;6)对学校教育过于世俗化忽视宗教的担心。这六大问题,至少大多数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引发人审视并追问。如果作为领导者不能深刻理解这些教育的这些假设,想解决当下的教育问题肯定是不可能的。
首先第1、2个问题,恰恰是教育领导者、学生以及家长经常追问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谋生,一种生存的工具,还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工具,还是改造社会、发展文化的利器?教育中所重视的内容,恰恰反映当下有关世界的性质和目的的观念。当下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病即,教给学生的是“过去的知识”,以记忆性、学术性等知识为主的,通过纸笔测试能够呈现的知识体系,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反复强化记忆而不是分析、追问、自我查询获得学习方法、思辨能力的发展。显然,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对有害的。通过记忆性、方法性和价值性知识联结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那才是我们的生活。这就会引发我们对第三个问题的追问,教育“质量标准”到底是哪些?
另外,教育是启发智慧,用于改造社会还是固化社会?教育需要引导学生质疑权威但是遵守规则?教育过于世俗化以至于高等教育更多沦落为“职业教育”、“就业教育”,这些话题恰恰是教育实践者回避的问题,他们更执着于将手边的“真正的”工作任务做好。但须知,他们越认真,可能教育的问题越大,一如加大油门的汽车,方向不对,冲向悬崖落入幽谷的可能性越大。
教育实践者,恰恰需要教育理论的引导,引发他们自我追问,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努力为自己的所做作为做一种理性的辩护,以达到理论与行动的一致性,并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03 理念论与教育
柏拉图理念论、宗教理念论、现代理念论及其特征,是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分别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课程以及教师,进行了基于理念论的分析。
它们的共性是,赞同教育应该不仅强调心灵的发展,也强调学生关注一切事情的恒久价值。作为教育的目的,理念论推崇者坚持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品格,敢于去追求真理。他们认为,好的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想,理念论的影响是极大的,北京大学前身燕京大学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侍”即是其一。理念论也根植于美国的教育思想模式中,它关注传统和文化、阅读和书写、智力和道德观。
在教育方法上,则强调人文关怀,从情感上加以深度引导,形成内在的价值信念。就“情感”的定义,不仅仅包括伦理,还包括情绪和生活的个人—社会这一方面。
在课程上,则强调教会学生思考。只有思考才能改变人的生活。
在教师角色上,教师是引导思考的思考者,是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的人。所以,教师需要先思后行。
理念论影响随着工业化和技术化的进程逐渐式微,很大原因还是人们更加重视那些与理想主义生活相反的事实材料,尤其,理念论者如柏拉图,对精英主义尤其是智力精英主义的强调,引发了更大质疑——教育仅仅用于挑选少数人,而不是面向大多数人,导致普通教育成为一件奢侈品,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的。
其次,传统宗教在当代事务中的影响发生了历史性衰退,也带来了理念论影响的削弱。
此外,就是理念论对政治权威的贡献。
04 我的追问
理念论,引发我去思考的最大问题是,强调品格教育,但品格教育如果仅仅是让学生不假思索地轻易接受现成的观念、经典,强调遵守与服从,与呼唤独立思考、创造性与自我指导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