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远
写于2005年3月
修改于2019年7月
首先谈一谈美学的全球化、共同性与文化艺术的差异性、包容性的问题,“差异性”、“包容性”是当代文化要强调的,这是文化艺术类的时空定位的具体信息中介属性决定的。刚好相反,科学性的美学却是要强调其全球化的,这样科学性美的本质论就似乎处在尴尬的境地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科学性美本质论它有理论和实践,抽象的定义与具体的审美对象或美的事物的层次之别,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时空定位的问题,定位到了美学理路的逻辑层面。虽说二十世纪西方少数人有去美学和美学狭义艺术化的观念,学界也有去美学的一些学科现象,但近几十年前出现“美学的回归”的征兆,这种回归不是回到原先的传统美学,而是继西方十九世纪开始的美学发散后的一种综合性的美学,是一种愈加趋近真正科学性理性的美学。真正科学性的美学美本质论应该能包蕴和统摄国内外现当代流行的哲学类、文艺类、科学、科技与设计类等美学流派的美的本质观,作为科学性的美学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然科学层面,一个是人文科学层面,它具有自然科学性和人文科学性两重属性,特别在审美或美学中,不要见到科学性这个概念就联想到西方性,虽说系统的审美学或美学源于西方。真正科学性美学离不开哲学,但不能过于依赖哲学,否则终将成其不了真正的科学性美学。
只有本身就建立在反强制阐释的立场上,其本身就解决了相对性与进化普遍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两难问题,其本身就具备全面、系统、整体与精确可操作性的四维多层多线一元框架的美的本质论才称得上科学性美的本质论。《美本质的最终揭示》(框架图文版)是由《设计的极致》(华远1989年大学毕业论文)和《美的标准》(论文框架光盘版)深化提升而来,它浓缩了作者自大学毕业以来三十年的心血。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标准是什么,是美学史上,甚至是人类文明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千古难题。《美本质的最终揭示》(框架图文版)这本书或本多媒体,以极其严谨的逻辑,从多方位的动态角度,以开放性框架科学原创地解决了美的本质、美的标准是什么这一千古难题。《美本质的最终揭示》(框架图文版)这本书或本多媒体是一个关于美的万花筒,是一个窗口,一个反思人为什么活着,人类社会为什么有爱的思想窗口,一个有着抛砖引玉作用的科研学术价值的窗口,一个能够解决美学史上,甚至人类文明史上千古难题的窗口。如果这本书或本多媒体的观点建立在尊重和发展美学学科和人类文明史的理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 如果它是建立在论证科学,推理过程中逻辑没有问题的基础上,那么被称为美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真正科学性的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这一千古问题,就算最终解决了,美学史上的甚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理论基石也终于被奠实,奠牢了。同电脑一样,人的审美世界有时也应有一个神清气爽、延年益寿、与时俱进的杀毒软件,《美本质的最终揭示》这本书或本多媒体就是一种审美的杀毒软件,特别是在终于走上了追求高质量美好生活的新时代。《美本质的最终揭示》科研本身这三十年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包蕴了忧乐情怀与沉思思辨的过程,美本质的最终揭示这三十年与其说是对作者生活的这个社会进步的沉思,不如说它是对一个波澜壮阔伟大时代的见证。
《美本质的最终揭示》顺便回答了相关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的问题,下面抽取主要,列表如下:共42点(略)
在无意中能顺便的较好地回答了以上之类美学界和文艺界争论不休的一些问题,并不是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三十年前开初之有意,这只能说明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大厦的基石,何为美的本质这个基石问题解决了,其他相关枝节问题地解决也就势如破竹了,作者想这也应该是科研中感性与直觉先于问题解决之前了,这种势如破竹也反过来证明了美本质最终揭示的可能性和正确性。
有人不满地反问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你把问题都回答完了,别人靠什么来写文章做报告呢?在此作者不能完全地把握这个反问的意思,但作者就此要说的是,以上段落许多“回答了”,都是为解决千古未解的美的本质这个难题顺便解决的问题,虽说涉及面广,但重心和诉求面是较小较窄的,虽说这些附带解决的问题很重要,但作者没有把这些问题都作为本书的核心观点来论证和阐述,留下了大量的空间给后来者,作者本书的任务自有其中心和重心,这也是科学研究非常正常的现象,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反问作者的朋友是不是也要反问自己的反问呢?再说本书作者回答上面列举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个回答得正确与否的问题,这就要靠本书的逻辑和事实来论证了,这点才是这位朋友要着重注意的事情。当然这个千古未解之谜并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其中的细枝末节和相关的生存问题是挺复杂的,要真正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做长远的计划,这是另一层面的事情了,这也是本书一直没有出书,以至于拖了近三十年直到今天的主要原因。《美学家漫画像》就证明了科学性美学美论在1995年5月之前就已经自成体系了。详情请参看本书、本多媒体作者诗选集同名诗《美学家漫画像》。
在一个学者聚会的休闲茶馆,一个小孩子问他的博士级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如果一滴水从几千米的高空掉下来会打伤街上行走的人吗?”这个小孩的问题引起了这群博士们的讨论,时隔许久,一位服务员见状过来说了一句话:你们难道没有被雨淋过吗?博士们听了之后似乎恍然大悟,但似乎又有一些疑惑,这疑惑的原因在哪里呢?这个原因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认为就是时空定位的问题,一滴水掉在街上行走的人的头上是一滴雨,但这滴雨在空中形成的过程有很长的一段运行时间,这滴雨可能经过了一粒水的凝结成冰又融化成水的循环好几个过程,这就是那个服务员所没有仔细思量的,博士们有博士们的精细考量,服务员的那句话也有其相应的“时空定位”,有人对以上这个故事是这样总结的:知识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思考方式,但是经验可以让你更快的解决问题,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对这个总结要说的是:在此不要敏感的扯到人的社会职业地位上来,不论是什么职业,都是相对而言的“服务员”。下面我们接着说,那个“经验”没有解决问题,冰雹落下来有时候扎坏汽车,打伤人,就是这个服务员没有考虑到的情形,虽说在日常生活中,冰雹发生的概率很小,甚至小于万分之一,在此有必要再举一个航天系统人类上月球的例子,不论相关的科学还是技术,如果出了一点点差错,甚至万分之万分之万分之一的差错,整个相应的工程将全部作废。所以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认为经验重要,科学理论也很重要,只是也有时空定位的倾向而已。真正搞科学的话,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是需要的。特别是搞科学就是万分之一都不能放过,不能一般而言,一般而言是哲学的层面的说法。说回来服务员和博士们的表现,问题出在审美的时空定位的参照上,是定位科学理论还是定位日常生活经验和感受问题。有朋友就以上故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黑格尔曾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你怎样看?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是这样回答的:名人的语录只能做参考,当然黑格尔的这个观点也道明了一些相对性的正确的看法,但问题是你能说中国古代的类似于老子、孟子、庄子、孔子他们的思想不是哲学?在此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又突显在我们面前了,哲学这个东西,有别于科学,因为科学是现代性的一个概念,哲学是自古而来的一个东西,哲学应该说是所有学科的长辈,就像父亲母亲一样,这里所说的学科包括现代人所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古希腊、古罗马那个时候什么天文地理、修辞、逻辑、诗学甚至包括现代人所说的物理、化学之类,那个时候都属于哲学范围,所以黑格尔说的“中国古代没有哲学”的观点和看法,只能说是相对而言的,哲学有自上而下的倾向,科学是自下而上的倾向。相对某个范围和语境而言的,中国古代肯定是有哲学的,只能说,中国的古代哲学相比较于西方的古代哲学有其独有的特征而已。美学到现在为止都属于哲学,但美学要发展要完善,它终将要走向科学,这是大的趋势。
真正科学性的美学应该能统摄现当代流行的哲学美学、文艺美学、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所说的科技和设计美学之类。华远科学性美学美本质论从三十年前的美学直觉到近些年中外美学史的回溯与总结,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发现科学性美本质论在无意中融汇包蕴了五大美学史支脉,它们分别为:第一,形而上的审美本体论,第二,现当代心理经验性的审美语言论,第三,历史辩证唯物的物质审美存在论,第四,现代自然科学的审美类比发生论,第五,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生态论。这五大支脉也应该是科学性美学美本质论走向完善的重要的学术史参照和主要的学理基础,华远科学性美本质论中的关键落脚词“信息中介”,通过类似现当代的哲学和美学中的“语言符号”把以上五大支脉连接架构成一个立体的能折射七彩光芒的三棱晶体的框架。回首人类近万年的文明史包括美学史在内,人类从原始荒野走上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信息时代,其根源在于科学和文化,马克思也曾说过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本质和美的事物追求的结晶。如果研究美的事物、美与美感以及其他审美规律的科学是较为专业学术性的美学的说法的话,那么研究美化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科学就是较为通俗的美学的说法了,这种通俗说法中的“物质”就包括了宇宙、自然和人类的身体本身。
《美本质的最终揭示》(框架图文版)分五大部,第一部为前奏,包括目录、作者简介、内容提示与说明和自序;第二部为科学性美论论文框架集,主要是围绕美本质论初步展开的关于科学性美论论文的框架总计135集;第三部为华远审美与美学诗选,涵盖作者自1989年到2017年所作的部分诗选,共119首。诗歌分两部分,一部分倾向于审美,另一部分则用诗词的形式阐释科学性美论,这两者都是围绕美而展开的诗情画意;第四部为艺术品示意图,共198幅,艺术品示意图102幅,结构示意图8幅以及作者美术作品选88幅。本部主要是以古今中外相关的美术作品为例,包括作者本人的部分美术作品,以美术作品和示意图具体形象地阐释和例证科学性美论观;最后一部是尾声和附录,其中附录包括了作者于1997年用中英文在谷歌网站上发布的关于美本质研究项目的相关信息和以《美本质的最终揭示》为核心知识产权创设的“基金会”的筹办草案说明。
美学来源于哲学,但它终将走向科学,作为科学性的美学就要用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下面来谈一谈美本质是否最终揭示的科学理论的标准问题。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美的本质或美本质论问题解决的参照标准,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专家认为如果定位中国大陆的话,说法应该是这样,就必须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科学民主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美丽中国思想和观念的贯彻落实;第二,要有具体的应用实践价值,要能切近时代,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到美学应用学科和人类美学实践能起到美本质论原理的指导性作用,其美本质论不仅要符合广义艺术的军事、政治、法治、道德、教育、科研、工商业、宗教等形态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符合和配套于狭义艺术的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建筑园林、工艺美术、影视、网络、互动游戏等形态的发展规律;第三,要更合自然逻辑、社会逻辑,能接受微宏观时空的同构类比和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检验,其揭示出的美本质论的科研形式本身也要更简单,其美本质论科研内涵要更具有普遍的涵盖性,也包括对中外历代和现当代美本质论的兼容性在内。
时空定位良性循环参照下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信息中介即华远科学性的美论,也就是美本质论、美的定义和美的概念,它也就是本书或本多媒体的核心观点。如果本书或本多媒体论证科学合理,那么科学性美本质论也可以说它将是美的定义和美的概念。美的概念和美的本质是三定和六位一体的综合,是“时空定位”“良性循环”“整体性”“简洁性”“信息”“中介”六个关键词的综合,事物美的判断离开了以上六个关键词的限定和参照将无法进行,因为六个关键词的关系是乘法关系,良性循环就类似射击瞄准时看到的十字架外的视野圈,它是事物美的判断中的“定位”、“定性”、“定量”三定中的定性这一关键一环,社会性的良性循环要重视,但问题是自然性的良性循环也不能轻视,因为良性循环超越了人能所感知的社会、自然甚至宇宙,其中就包括了人类自然性的身体本身的良性循环在内。美的本质在论证中一般而言简称为美,美不等于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之类。如果时空定位良性循环参照下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信息中介是华远科学性美本质论的话,那么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即华远科学性美学的本体论,下面就本书的核心观点分十五个小点来初步阐释。
[if !supportLists]1.[endif]关于客体与规律性。不要忘记了人类创造的“美”这个文字是有目的性的,它的目的是引领人类走向良性可持续之路。相对性与进化普遍性的美学两难境地之类,在有余地和选择空间的良性循环这个必要的方向性参照下被化解了。规律性也可以理解为客观性,美本质的客观性不仅包括了物质存在,也包括了人类生理心理思想感情,意识形态,以及前面提到的主客对立的关系之类在内的规律性,规律可分为自然性的规律和社会性的规律,社会群体的良性循环的诉求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个人的需求能说是主观的,非规律性的?许多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们认为真不一定等于美,就内在而言,美的真理不仅要有一个“时空定位”的前提,还有另一个前提,那就是“良性循环”。因为美的事物就像一个人一样不仅要有“时空定位”这只脚,还有另一只脚叫“良性循环”,真不等于真实,真即规律性。美的本质在美学学术中可简称为美或打了引号的“美本身”。打了引号的柏拉图所指的“美本身”就应该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为华远科学性美学所说的定位前提下的“美本质”,这样有关美的事物和美感的自然美、广义艺术美和狭义艺术美以及美学界所指的哲学美学、文艺美学、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所说的科技和设计美学之类都应该被真正科学性的美本质论抽象地统摄起来了。时空定位对应于实践的倾向,良性循环对应于“质”的把握的倾向,“定量”就对应于辩证法中的“量”的把握了。每个人、每个团体都有良性循环的权利,就像每个人、每个团体归根都是孤独的一样,每个人、每个团体的“恶”的一面,在分工合作、在距离隔离、在爱与艺术包括广义与狭义艺术的网络中,成为了美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归根到底也是落脚点,因为这个“恶”在时空中也被转化成为了“善”。
[if !supportLists]2.[endif]关于主体与引导性。“美”是有目的性的,不论有意还是无意,不论是定位客体还是主体,它的目的是引领人类走向良性循环之道,美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提升、平衡和安抚之类的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良性循环之上。“美的事物”、“审美对象”、“美的本质”有别于美感, “美的事物”相对应的审美心理活动一般称为美感,美感就是对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的信息中介的感受之类的审美心理活动,人类大脑中审美活动中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不一定只存在于人类大脑之外,它也存在于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以及人类的记忆、观念等等之中。审美活动在人类大脑中要具体分析,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美学所说的美感,还包含了选择性、记忆性、天然性的审美对象或美的事物等。传统美学所理解的主体性的美感方可与电脑类比,如果传统美学单纯的美感是电脑的显示器和音响的话,那么,其他的选择性、记忆性、天然性的审美对象、美的事物、智商、情商等等之类就是电脑的处理器、内存、硬盘之类了,当然,审美的人类大脑活动不止比电脑要复杂多少倍,用这种类比是为了论述的简单化、形象化。审美活动的感受心理之类与下面这些概念有关,它们包括了审美情绪、态度、认知、经验、趣味、价值、体验、判断等等在内。举例来说,其中的审美态度是认识了美相应规律后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与审美对象或美的事物保持一定距离的空间,审美态度也可以理解为四维多层多线一元选择的注意,它是主体心理的多层多线有空间的选择性、目的性、超越性。审美态度具有静观直觉的空间弥散倾向,就类似蓝天白云,风雨春秋的背后是绿色的大地和湛蓝的海洋。关于审美趣味,我们要提到休谟的趣味普遍性美学观,他的趣味观也是时空定位和良性循环参照下的习俗性的审美心理活动,也是提升发展中的审美心理惯性。美感是以互补、切进包括虚化弥散等多层面在内的信息中介来包容、来完善、来提升美相对应的不同层面的审美者的美感的,就是现流行的日常生活美学中的,关于态度理论解释与技术的变融的内容也可归类于美感的研究范围。
[if !supportLists]3.[endif]关于美的源头。自然与人类社会是美的两大源头,自然是第一源头,社会是第二源头,“美”发生于物理化学的时间空间的信息层面中,“美”发展于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生命生态的循环中,“美”逐渐完善于一个也不少的、广义艺术和狭义艺术的平衡中。
[if !supportLists]4.[endif]关于信息中介。审美的创造性是美的特征,更是“信息中介”的第一要求,“创造性”在科学性美论中体现在“六位”,落脚于“信息中介”上。美本质的最终落脚点是信息,美和美感的发生、发展、完善三阶段中最关键的还是物理化学层面的这个最原始的出发阶段,它是美和美感的出发点也是美和美感的落脚点,信息中介或者说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是华远科学性美学的逻辑起点。时空定位除了有你我他的有生命的立脚点外,还包括不同层面的非生命的类似拟人手法的它的参照在内。比如说,“感动价值的感动”,就美感在一定时空定位变化下的变化,就是美感转变为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自宇宙物理化学层面而来的信息美的发生论能否统摄其他各派别发生论,关键在于信息中介这个概念的综合力、统摄力、概括力、兼容力。虚实、阴阳、矛盾统一之类的辩证法只有在时空定位与方向性以及定量参照下为前提才能称其为美,称其相应信息中介的美。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包括了自然美和艺术美两大类,其中艺术美又分为广义艺术美和狭义艺术美,对广义艺术的审美有认识、反映和理性的倾向,对狭义艺术的审美有感受、体验和感性的倾向。信息与价值是新时代的符号,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归根源于信息,虽说劳动之类的说法也不无道理,问题是劳动的核心指向是信息这一概念。美也可以这样诠释:它是一种信息中介,是一种找到了合适对应关系的信息中介,就如沈从文先生的情书上所说的:“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位置遇到了合适的你一样,这种对应是选择的客观性,美的规律的把握就类似爱情美感的把握一样,不在乎占有,而在于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有距离的陪伴和厮守。微信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红楼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儿呢?有人回答:明知道是一场空,不在乎结局,在生命中单就个体来说,所有的权利、财富和爱情都将是一场空,明白是明白了,但执着归执着,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认为这就是人生的可贵之处,这也是《红楼梦》的最吸引人之所在,参照以上有关《红楼梦》地对人生的理解,定位个人主体的美感就类似剥洋葱一样一层层下去只能是一场空,但定位人类社会客体的美的事物和审美对象,包括个人在内的家庭社会的连续性,也包括可深入大脑中的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在内,同样一层层下去,给人的印象就应该是有希望的、积极地对人生的理解了,就是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之类的参照下的人类可以理性把握的规律性了。
[if !supportLists]5.[endif]关于美的事物、审美对象、美感这类信息中介与意志的关系。能量是可一分为二的,一个是能量,一个是信息,信息是能量构造宇宙万物的排列组合,是多方向、多层面的排列组合,信息实为能量的“管理者”,是能量的一种侧面形态。 人类是宇宙自然的产物,人类除人的身躯更多属自然宇宙以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不能脱离所说的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的。精神世界是永远受制于物质世界的。人类的生理、心理、审美等精神世界的运动,实际上也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运动方式,也是一种信息中介存在的方式。同样人类的精神世界生物电的内在活动也是同构于宇宙物质世界的,两者的运动规律是统一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相对宇宙更是渺小的。离开了科学社会性的制衡被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奉为“圣经”的尼采哲学中的意志是悲剧诞生的前兆,虽说有时强调自然性的意志这一点有其合理的方面。但“生存意志”、“生殖意志”、“权力意志”的概念还不够深刻。“意志”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美的事物、审美对象和美感之类。
[if !supportLists]6.[endif]关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用动态的四维多层多线来分析真善美,就应该是这样,“真”有认识范畴的倾向,“善”有行为伦理范畴的倾向,“美”有信息范畴的倾向,当然“真善美”这三大范畴是处在动态的时空定位参照下的三大范畴,在一定条件下,这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可相互转化的动态的“真善美”以良性循环为指向。至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动态关系在此不展开,相关内容请参看本书本多媒体的相关小论文。
[if !supportLists]7.[endif]关于美的定量性。事物美的判断的定量标准为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矛盾统一,简单的说也就是“简”。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1989年的大学毕业论文的题目就是《设计的极致---“简”》,要注意的是这个打了引号的“简”指使审美判断的定位、定性、定量三定中的定量标准的限定。虽说科技的发展,人类生产效率越来越高,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这是一个总的趋势,但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简”与近几十年来流行的极简主义风格不是一回事,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统一有时也可以理解为复杂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和理解为背景环境性与易突出性的统一。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定量参照的“简”不能离开科学性美本质论的时空定位的定位、良性循环的定性等参照而独立存在,否则事物的美难以判断。极简主义的风格是静态的、孤立的、单层的、一种风格范式,它与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事物美判断的定量参照“简”不同,“简”是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动态的事物美判断的定量参照。现在电子产品加密技术中的密码不是相对个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的复杂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吗?简单且易猜想到的密码你能说是好的密码吗?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类比论证。从近现代的画家梵高、蒙克、毕加索、达利、卢西安·弗洛伊德、弗里达到现当代著名服装设计师亚历山大迈昆和现当代的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扎哈·哈迪德等等之类的艺术家们的作品来看,他们超越传统的作品的奇特、怪诞、复杂、脱俗的风格之所以独树一帜,叫人耳目一新,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因为不论社会舆论和正、反的学术评价起了多少宣传的作用,但它们已成现实的作品,在人类艺术史和文化史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替代的一笔,他们的一些艺术作品客观上也为现当代艺术的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审美,打破单一、单层的现代风格,消除艺术审美疲劳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总览现当代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近现代特别是现代开始流行的极简主义无意中成为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艺术家作品的大背景,这也证明以上艺术家的作品是被大工业化时代的极简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派艺术给突显出来的,这也证明美的本质最终落脚于信息中介,因为信息中介的新颖和突出是信息中介的基本属性。这样类似的例证有许多,其中包括东方的传统繁密工艺美术品在内,传统的古玩繁密精细,在相应简洁的背景衬托下独显其精密华贵的整体风格。不举中国瓷器之类,就传统绘画方面来说,黄宾虹中国画的繁密风格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例证。繁简之事涉及了美的风格和相应的标准层面的问题,本书或本多媒体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的问题,科学性美学美论认为美的本质最终落脚在信息中介这一关键点上,这一点是我们要反复强调的。再举一个人类生理方面的例证,据科学证明女性乳房只有三分之一是用于哺乳婴儿的,是用于产生乳汁的腺体组织,其他三分之二与实用无关,只是用于突出女性的特征,从人类生育与之相关的审美生理和心理特征也可以证明:单纯单线的、纯功利的极简主义与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科学性美本质论中的建立在定位、定性基础上的“简”也就是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定量标准不是一回事。
[if !supportLists]8.[endif]关于美的定性问题。先来谈一谈“良性”、“良心”、“良知”都不等于“良性循环”的问题。科学性美学美论中的“良性循环”有五大审美特性,引导提升性、平衡互补性、多层多线性、超越转化性、完善自然性。“良性循环”的重心在“循环”之上,“循环”更加客观,更加全面,更加周到,更有其方向性。“良性循环”要与触发点的时空定位这另一必要审美参照来整体动态地把握审美对象,才能显其美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比如说正义的战争怎样用美学来解释崇高美的合理性,过去有些美学专家,把正义的战争归类于崇高之美来评来说,那么问题来了,崇高美如果用于对战争的评价的话,就会常常造成一种倾向性重武轻文不平衡的舆论指向,这样下去人类社会越来越会走向用粗野,简单的武力解决人类社会许多难题的不规则图,人类社会就很有可能会从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的神性的崇高陷入和坍陷为人间地狱,因为“崇高”这个词用得太多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用得太多就越显其内容的空虚和方向性的缺失,人类史甚至是生命发展史告诉我们,四维多层多线一元是我们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甚至是我们赖以生存这个自然生态发展都逃脱不了的大框架。毒蛇、蟾蜍和狼之类怎样来审美,有破坏性的间谍、正义性的战争等等有没有有审美价值,要评价以上这些自然环境和特殊时期下审美现象和审美对象,如果离开了四维多层多线一元大框架下的时空定位这一必要参照,用单层单线实践层面的“良性”、“良心”和“良知”之类来评价,来把握,就其美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不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呢。战争美本质的认识应划归于广义军事艺术的范围来研究,它同其他广义艺术一样具有理性、整体性的特性。战争的“美”表现在哪里?有人说“胜利”,有人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此“胜利”不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吗?血肉横飞的,没有一丝人性色彩的战争能说是人的本质的力量的对象化吗?两个对战争美的本质的理解是不是太勉强太抽象了呢?战争美的本质是整体良性循环以一当十参照下智与勇的较量的信息中介,在某些层面来说战争不在胜与败,只计较正义与否,胜者不一定是美者。定位败者是正义的永恒胜利,现在的失败是暂时的,定位赢者是理直气壮的良性循环的胜利,离开了良性循环的总方向,单独以“胜利”、“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来解说战争美是片面的、单薄的,是单层单线的狭隘的观点。回到本段的开头,其中“良性”、“良心”、“良知”也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对应着有些主体色彩道德层面的中国传统民俗中所说的,通俗的不能再通俗的“良心”了。“良心”正气的弘扬随着近几年王阳明热的提升而不断提升。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阳明心学”这样的有待挖掘的哲学和美学的好东西。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阳明心学,把它放置社会稳定、政通人和、法治清明的时代,其道德实践层面的社会价值是更加值得我们大家点赞的。从“良性”、“良心”、“良知”都不等于“良性循环”这个问题地解决,我们感受到美的本质的非实践层面的真理性规律性的超越性的一面,反过来这种超越性的感受也证明了美的本质真正最终揭示的可能性。
[if !supportLists]9.[endif]关于当代美学“三大块”的统一。“三大块”美学能否统一?“三大块”的第一块是哲学类美学;第二块是文艺类美学;第三块是科学、科技与设计类美学。这种三分法不仅仅只适用于国内,虽说国外情况有不同细分的层面,但整体框架上大同小异,因为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的美学学科已成为一门全球性的人文科学。定位广义艺术层面“三大块”美学的本身就是科学美的研究对象或一种广义艺术的审美对象,也是一种学科层面的定位和有序性参照,对“三大块”美学的科学美的审美把握也是要遵循真正科学性美学美论的定位、定性、定量这三定模式来评定来判断的。华远科学性美学认为只有真正把握了千古之谜的美的本质问题,找到了审美对象、美的事物和美感及相关“三大块”美学共同的“发源地”,不忘记具体美学的特色特质,存异求同,以上“三大块”分法就能统一在真正科学性美学的旗帜下,这样美的事业、美学之路会越走越宽广。虽说西医有局部把握、精准治疗的方法,但中医也有整体把握、平衡调理的优势。美学学科自十九世纪以来的发散研究有必要,问题是,近些年来的美学回归和高层面的综合也许更重要,美学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分的时候要分,合的时候要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科研中的分析与综合,这也是科学在分门别类基础上的实证和推论。哲学美学有方法论的选择性、导向性倾向,文艺美学有主体虚拟、美感超越、精神文明层面的倾向,科学、科技与设计类美学有客体理性、框架本体、物质文明层面的倾向,科学性美学美论就是对以上“三大块”之类的自下而上的综合和经验层面上的更高层次的抽象。“难得糊涂”是不是也要一分为二来看?我们并不反对有些地方是要难得糊涂的,我们反对的是不能就此要恶性地把美的事物、审美对象、美的本质和美感、主和客观等等之类也一股脑儿的全都难得糊涂了。美感对应于价值,价值和美感又在寻找着美的本质、美的事物和审美对象。现存的、一边倒向美感心理研究的美学是导致美学现象、美学实践难于科学把握和大众媒体常说的艺术作品越来越“丑”的原因,通俗地说美学也是研究美化人类物质和人类精神生活的科学,忘记了美的事物和审美对象的创造包括忘记了精神层面的美也就是美感在内的这些最根本的目标这个基础,美学还有什么社会价值和意义呢?
[if !supportLists]10.[endif]关于“思维”、“直觉”、“信息中介”与人的本质。美学中一些概念、范畴之类的术语多了有好处,但用得不精准、不恰当或缺少相应统摄力的词汇就成问题了,这也是美本质难于揭示的原因之一。信息中介能化解“形象思维”与“形象直觉”,广义与狭义艺术中的理性与感性等等美学学术争论,通融了认识论与体验论之类的问题,引领了和谐与冲突等审美范畴的对应,统摄哲学美学、文艺美学、科学美学、设计美学等相对应的美本质观,也打通了眼中之“竹”、心中之“竹”、道中之“竹”的一些文字性的隔离,这种文字性的隔离是不是文字语言的异化或者说是人的异化呢,这就涉及什么是人的本质的问题了,李泽厚前期美学中的“自然的人化”与他后期美学中的“人的自然化”这一对概念是不是被科学性美学美论中的“良性循环”这一关键词给涵盖了呢?扯远了,就此打止。
[if !supportLists]11.[endif]关于时空定位与“一盘散沙”。有人会问,“时空定位”会不会导致“一盘散沙”?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具体的时空定位中,所以科学性美学美本质论中的“时空定位”这个关键词在学理层面容易与社会的“一盘散沙”联系起来。关键是对时空定位的理解,时空定位有时定位在整体和群体层面,有时也可能定位在局部和个人的角度,这一点是我们特别要明确的。时空定位与分工合作有内在的关联,而分工合作是人类社会的显著特征,时空定位不仅要兼顾个人物质和精神的良性循环,也要考虑群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是整体与局部,广义艺术与狭义艺术,个人与群体,法与情,美的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统一与兼顾,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好,在这一层面的理解时空定位这个关键词还有“一盘散沙”的社会影响的可能性吗?
[if !supportLists]12.[endif]关于美的本质与文化的本质。美的本质与文化的本质基本类似,虽说美学研究对象超出了文化研究对象的范围,但是美学本身属于文化的内容。那么文化的概念怎样理解?有人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有人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的社会现象。作者感觉这两个定义不具体、不精确、不科学,不像真正的定义,这两个笼统的文化定义没有“定位”、“定性”限制,也没有一丝“定量”的概念。作者认为文化的定义应是“人为信息中介”,时空定位和良性循环参照下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人为倾向信息中介为文化的科学性的概念,“以文化人”不是连根地化成没有自然基础类似于机器的“人”。文化除了有空间区域性的比较倾向外,还有良性循环相鉴互补对话的提升性,它也是人为美的社会现象。
[if !supportLists]13.[endif]关于美育。我们来谈一谈怎样科学性的理解美学中实践性很强的美育这个问题,真正科学性的弄清了美的本质问题,什么叫美育的问题的争论就自然而然化解了。美育应该是用美的事物、审美对象、美的方式方法之类,来引领和培养不论身还是心等多层面能良好适应进步发展中的社会的接班人、建设者的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美育应该是要培养能把握入世和超世,理性与感性,谋生与乐生,爱人与爱己等矛盾关系的人;美育应该是要培养具有感恩、自强、奉献与创新等人格品质和基本素养的人,以上就是科学性美学美育价值论,艺术教育、情感引领、生命感悟、自然体认等潜移默化之类的具体的方式方法就是美育的主要方法论了。虽说现代教育有时空定位前提下师生相长,互敬美美的交互式的趋势,和大美育、小美育等层次区别,但在美育中,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教育者同美的事物一样,是审美对象,被教育者就应该是审美者了,当然其中根据时空定位不同层面的参照审美者也可以一分为二,自己来教育自己,自己成为自己的审美对象。美育问题细节很复杂,在此不详细展开。
[if !supportLists]14.[endif]关于人文科研成果的评价。高建平老师在2015年文史知识第8期期刊中发表了《心理动力与美的引导力》一文,在文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近年来,常见到一些打着“科学”旗号否定其他一切研究的强势做法,那显然不可取。”这句话说得有些道理,也符合事实,绝大多数美学工作者们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科学的,都是符合社会人文发展要求的,所以这句话会引起大家的一些联想,它也有些敏感,确确实实,不论国内国外美学界的问题有不少,近些年来有些领导人重提《道德经》的“初心”这一概念,就美学界的发展也有相应的指导作用。高建平老师这几句话正面要想,反面也要想一想,不论站在管理层面还是研究者的层面,“你对、我对、大家都对”的现象也是有问题的,学界有人认为类似康德自然性的艺术创作天才观和休谟的有些不可知论倾向的艺术批评欣赏观,把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搅成一滩浑水。这些类似“你对、我对、大家都对”的科研现象和类似“浑水”理论是不是就等于人文理论?人文理论是不是要远离科学呢?不论2000多年前的柏拉图“美本身”这个概念是主观还是客观,不论美本身的提出是否有时代的局限性,“美本身”都应该被我们认定为真正科学性美学的源头和初衷。科学中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分,但人文科学不等于浑水科学,就算开初的学科有浑水的阶段,但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在内最后终将是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是科学的真正的本色。打着“科学”旗号来浑水摸鱼的所谓的“你对、我对、大家都对”的科研现象和美学理论终究是得不到社会和历史认可的。古今中外的美学成果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就像人类文明成果一样值得后来者崇敬和仰望,但我们要有这样正确的态度和辩证的观点,定位同一层面,定位美的本质规律探索这一科研层面,要继承却是选择性的继承,就是行为范畴的“实践”层面也寓含了经验性的批评与选择的内容,至于理论层面的问题在此就不用多说了。
[if !supportLists]15.[endif]关于竞美的标准问题。竞美网www.8far.com是本书本多媒体作者华远老师主持的大众审美网站,早已存在的《竞美网》(www .8far. com )仍是2004年开通的大体框架模式,内容没有更新,如能正式开通竞美网包括竞美App在内,网站和App的框架模式、数据库等要根据本项目新功能的要求来修改和更新,同时特别要注意的是,竞美网要把重心放在“竞”这个字上,包括竞美App在内要借鉴58同城和抖音之类的有用模式来调整和优化。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是华远科学性美学美论的本体论,“竞美”品质的高低是时空定位为首要参照前提下的“竞美”,“竞美”要有美学的提升、净化等作用,也要有审美的安抚、慰藉、平衡等作用。因为人生在世难免会有遗憾、痛苦和缺陷之类的存在,只有“美”才能缓解一些、安抚一些、弥补一些,而在“竞美”中更容易发现美和凸显美的存在,不论表现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面,这样来说,“竞美”有其深远的社会和人文意义。比如说慰藉平凡人生的朱自清的作品——《背影》就是同一题材同一定位的高品质的作品,你能说类似《背影》的作品在同一题材同一定位的前提下没有其定量的可比性,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没有其审美的重要性?如果具体到人的审美来说的话,如果以安抚、平衡的角度来说的话,“竞美”是没有外貌长相的人比文采性情,没有管理能力的人比专业,没有综合比分的人比特长,没有经济自由的人比生活品质和养生,如此等等,美美与共,这就是“竞美”评价的出发点和首要参照。从某种意义来说,“竞美”也就是在自强不息的基础上来比守法,比科学,比健身,比礼让,比和谐,比爱心,比担当,比奉献。
近期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又请教了一些专家、学者,他们给了华远科学性美学美论较为客观理性的评价,作者总结为以下十一点:(下面十一点的具体内容请参看本书第二大部华远科学性美学美本质论的创新十一点小论文)
1.时空定位与最高最全的人类价值参照“良性循环”:略
2.良性循环信息中介本体论:略
3.“时空定位”应成为审美的第一参照原则:略
4.超越性与时空定位:略
5.美学界现存的五大难题与美本质的最终揭示:略
6.美的落脚点在“信息中介”:略
7.天然和人为信息中介:略
8.共存互补的广义与狭义艺术:略
9.时空定位的价值中立:略
10.潜在的形式与信息中介:略
11.关于定位前提下的类似“美本身”的美的本质的科学美:略
以上是作者总结的专家的十一点评价,当然也不是专家、作者说了就算,最终要看逻辑、看事实、看感受、看情感、看经验。因为读者的眼睛都是雪亮的,逻辑与事实是关键,专家的评价和作者的总结只作参考和提示,这本书或本多媒体的观点和以上十一点评价正确与否最后要靠这本书或本多媒体的科学性、理性的逻辑论证。
百花齐放指的是具体美的事物,具体审美对象,百法归一指的是美的规律性,美的本质规定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美学美本质论的开初的百花齐放应该是为了最后找到真正科学性美的本质,最终呈现的百花齐放不是科学性的而是艺术性的,是狭义艺术的,这种定位不准的美学艺术化的现象不是美学之初衷。科学理性地打下了扎实的美学基础,美本质的科学性的最终揭示才能更好地良性发展,长期糊涂混下去,美学还是美学吗?只有在现实、理性、实证与逻辑的基础上弄清这个千古美本质的问题,美学行业的大厦才能影响和促进人类文明的良性发展,这样美学大厦的上层建筑也就能越来越高,大厦每层的内部装修和设计才可能越来越完善,美学之路也能越走越宽广。
华远
写于2005年3月
修改于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