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年四妃之一:惠妃和她的儿子
作者:贺伊
对于惠妃的一生做一个总结,她最大的错误就是生错了儿子。
按照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四百年前专治集权的清朝,难道儿子还有生错的?
这话出在寻常百姓家是适用的。
若是家里穷的为生计发愁的,要生儿子,增加劳动力,减轻家庭负担,进而改善生活。况且,养儿防老,老有所依,这可是最稳固的养老保障。毕竟几百年前,女儿嫁出去了那可能就是诀别了,这辈子也少有干系了。
若是家里富的又不满足现状还想更上一层楼的,那也要生儿子,科举应试,进朝为官,登堂入室,光耀门楣。良田千亩,家财万金又如何?九品芝麻官面前你还是得要下跪。
倘若是官宦之家或者是皇族,就另当别论。虽然说什么自古以来男尊女卑,但女儿未必不金贵,儿子多了也未必好。
官家的女儿可入宫选秀,运气好的为嫔为妃,为母家增添荣光,升官加爵受封,皇上若是高兴了这些都可以赏的。若是还碰上几个精明的国丈国舅,外戚干政这样的事情,有这么多前车之鉴明摆着呢。
要是未能选上,没关系,自古后宫险恶,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选不上也能少遭罪,舒坦多活几天怎不好?再者选不上的女子也是出于官宦之家,自有另外一条光明大道在前方等着——上层联姻。一桩门当户对的好亲事,为两家互添了一块政治筹码,且多一重政治保障,于你于我,皆有裨益。
皇族公主远嫁和亲,维系天下太平,稳定政权。自昭君出塞开始,远嫁的女子规制是越来越高,到了康熙朝,出嫁的可都是自己的亲生闺女,和亲的公主往往会受封为和硕公主,离了京城这可就一辈子都回不来了。纵使难离别,可是远观天下大势,一个女人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何必动用千军万马呢?
所以不同身份的女儿们,有不同的价值和用处。她们肩负着家族荣辱和国家使命,对于整个家庭而言,这也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辛苦养了你这么多年,可不能白白的嫁出去。
惠妃叶赫那拉氏明显就属于不能白嫁的那一列,而且她的确是很好的完成了使命。
在康熙二十年册封的四妃之中,她是名副其实的老大。
比起资历更老的荣妃,她有皇长子。
比起圣眷正浓的德妃,她有良好的家庭背景。
比起颇受宠爱的宜妃,她有更沉稳持重的秉性和更高的威望。
她当之无愧。
但她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吗?
将上述条件与结果重新做一个排列,我也可以这么说:
比起荣妃,她不比人家能生养。
比起德妃,她不比人家正受宠。
比起宜妃,她不比人家出身好。
可她是四妃之首。
这就取决于她的聪慧了。她早时深受汉儒影响,康熙帝册封惠嫔为惠妃册文中评价她:柔嘉成性,淑慎持躬。她既没有致命的短板,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自己赢得地位。从康熙十六年七嫔位居第四到康熙二十年四妃处于首位,这一个聪明女人,至此可以说已经圆满完全任务。
不过使命接替到她的儿子身上,难度就陡增了。
她的孩子也是皇上的孩子。
这已经不属于光宗耀祖的范围内,而是问天下谁主沉浮的生死命题了。
一旦涉及到权力,特别是至高无上的皇权,世上有几人能够轻易放手?
凭什么你我都是皇阿玛的儿子,即便我为兄长,受到皇阿玛的倚重,但是在你这个骄纵暴虐的嫡子面前,却只能卑躬屈膝低你一等处处受你压制?
从康熙二十九年的夏天,康熙与太子首生嫌隙之后,夺嫡的种子就带着这么多年的积怨和愤恨深深地在胤褆的心中扎根发芽了。
皇长子和皇太子,必有一争。
胤褆是受到康熙器重的。这让他误以为自己有夺储的资本。
他随同康熙帝出征,巡视,祭祖。
他多次征战噶尔丹,率军御敌。
他治理永定河泛滥的水灾,修筑河堤。
他作为皇长子,为康熙办事最多,他没让康熙失望。
他还以为,康熙帝,他的皇阿玛,也是这么想的。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皇长子终于盼来了这一天。
康熙首废太子。
命胤褆监守废太子。
此时的胤褆坚信自己的新希望来了。
康熙怎么会看不出他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于是废太子的同时,康熙明确表示,即使废了太子,胤褆你也没有上位的可能性。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起初我还不信,一个如此不堪之人为何你还重用他这么多年?
但狗急跳墙的胤褆立马用实际行动证实了康熙帝所言非虚。
即使我当不成太子,也可以落井下石嘛。
他将多年来的屈辱愤恨全都倾泻出来,大力打击废太子,甚至奏请杀掉胤礽,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这是暗示康熙我可以替您除掉他,为您排忧解难。
问题是康熙需要你这样替他排忧解难吗?
康熙下谕旨的意思很明显,既然皇位没你什么事了你和胤礽的新仇旧怨就此了结吧,反正你打击他对你没什么好处,最后的受益人不会是你。
然后正是因为你当不了太子了,那胤礽和你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朕命你监守他。
可是胤褆偏偏想害死废太子胤礽。
胤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蠢的。由此可见他性子急躁的可不止一点点。
并且对皇位有觊觎之心的也远远不止他一个人。
他知道自己登上皇位彻底无望之后,转而推荐皇八子胤禩。
这一点在当时是有很深远的政治考量的。
首先,“八爷党”在第一次废太子前后实力达到一个巅峰,此时胤禩的声望和朝中势力都极高,风头一时无二。照理说,依附他是最有希望的。
其次,胤褆的初衷仍然不会改变,针对太子,扶持并倒向他的敌对势力。
最后不得不说的一点是,皇八子胤禩年少时是由惠妃抚养的。
于是胤褆又向皇帝进言: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
皇上一听,这不还是因为争夺皇储的事情?你不能上位了就转立别人等着将来邀功是吗?心挺大。
圣颜震怒,立即杀了张相德,圈押胤禩,革去皇胤禩的贝勒之位。
说实话在这件事上我实在是看不明白胤褆这是要帮他还是要害他。
单从这一点上而言,我觉得皇上说他蠢是有缘由的。
不仅是蠢,而且愚昧。
但是愚昧的胤褆这么多年终于等来废太子的机会,怎么可能轻言放弃,他决心就这样在算命看相,下蛊念咒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不久,胤褆指使喇嘛巴汉格隆等人诅咒太子之事被皇三子胤祉揭发,康熙对他的厌恶也到了极点,将他削爵幽禁,至死都没被放出来。
就这样,皇长子胤褆余生再无可述之事。
但这个故事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看。
就胤禩最后的下场,不论是在康熙朝还是雍正朝,都能表明那个相面人张相德就是个江湖骗子。
这充分说明:封建迷信要不得。
当然这个故事中间还有这么一个小插曲。
现在胤礽是杀不成了,反倒是弄得康熙想把胤褆杀了。
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现在他在康熙的心中已经无所留念。
康熙这样一个极重孝道的皇帝,能把他逼到起了杀心,可见胤褆是把康熙逼到了什么程度。
惠妃不可能不由此受牵连,她就这样无辜的成为政治争斗中牺牲的女人。
但这个女人还不能就此倒下。
她上书康熙称胤褆不孝,希望到她那闭门思过,以求改过自新。
她要救她儿子一命。
在争储这件事上,你不能说胤褆错了,你只能说他,输了。
《康熙王朝》里面借惠妃的嘴说了一句话倒是道出了皇长子的心声:要么自己认命,要么自己和命争个高低。
这不算错。
这是成王败寇的普遍结局。
就历史上的惠妃而言,她具有传统女性温婉贤良的品德,也受到皇帝的敬爱。在康熙的后宫之中她资历位分都不低,但她的出身实在是离太后之位有些许距离,而康熙又是极看中出身的人。她自然是了解康熙的,说这种话的可能性较低。
一个能在后宫斗争中存活这么多年的女人,她是有自知之明的,并且安分守己之人。
可能她没想当太后,但不能代表她儿子不想当皇上。
而她,阻止不了她儿子想当皇上的心,又不能帮她儿子上位,只能对这一切感到无可奈何。
康熙死后,惠妃雍正年间曾奉养于廉亲王府,后廉亲王获罪,再度回到宫中。
最后竟是这样了却余生。
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
另外一个人,德妃,估计她也没想到自己能当上太后。
但她的儿子们已经为了皇位争得不可开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