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什么?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如果善良是绝对的,那么它是先天的,如果它是后天的,那么它是后天的。善良对应的是恶,所以它是后天的。
就如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呢?从这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就能看出,善是后天的,有了人才有善良。但是我认为,善良是人类的后天,是我的先天。
哲学家爱尔维修就把道德、善恶、良心还原到了自身的利益、苦乐的层面上,认为正是对利益和快乐的追求以及对不利和痛苦的回避才形成了种种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和道德规矩。在他看来,善良是一个虚构的东西,被假设在心灵中占有一个位置。所以善良是人类的后天逐渐形成的,而对于单个个体,例如“我”,却是“先人”们创造的先天善良,而“我”也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自己的“后天”善良或者说改造先人们“先天”的善良。
下面谈一谈康德的善良,在康德的文中是讨论道德的,我认为道德和善良存在共同之处,可以借鉴一下。康德将“良心”规定为“善良意志”,只有当我们的行为动机没有任何的目的而只是为了诚实本身时候,这个行为才能说是道德的,即善良的。康德的伦理学是理性的,也是无情的,其认为掺杂感情因素的动因就没有道德性。这种把道德混同于爱好和兴趣时,会把道德变得无聊、残酷。
而英国人的伦理学或者说关于道德、关于善良的学问,是以情感、实践为前提的。而在他们那里最终演变成了功利主义,把善良和利益、幸福挂钩。
那么再谈一谈中国人的善良,中国人的善良是规章制度的,是大众的,是相对的。而相比较西方的善良,西方的是概念的、思辨的、哲学的。老子在《道德经》里就讲过关于善与恶、美与丑的。老子是不过分强调善良或者美的,因为你过分的强调善良和美,就自然而然的把恶和丑显露出来了。他认为善恶不是先天就存在的,世界是归一、归零的,善恶的提出,是人类提出的,是二元论,这样的区分结果就会导致不是恶的也变成了恶。
例如在禅学提出的“不二法门”方面的文案,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它就是否定二元论肯定一元论的。
从我们现实生活中看,有的时候善良是一座负重不起的山。善良人行善事,慢慢的就会有动力,或者说牵引,或者说推力。前行的愈艰,愈挺不下来。
当你老了的时候,或者不顺利的时候,就像我现在的老母亲一样总把善良挂在心里,回忆自己以前的善事。自己以前的善,就如高山,周围的一切人、事就变成了谷底。
善良太重了,它的重量在增加,而背负人的精神和体力已不支。放弃“我”的善良吧,在高山和谷底之间修建一个缓坡,把高山抚平,把谷底填满吧。
人活着就做自己善吧,做一个禅的善,向内的善,做个时时自足的善,时刻认得善良不是工具而是人生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