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下是陈老师在本群发出的问题,请大家感受自己的内心,认真回答以下问题。
1)是我们的选择相信的信念决定了我们的经验,还是我们的经验决定了我们的信念?
换句话说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模式,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还是我们过去的经历创造了我们?
我们选择的信念决定了我们的经验。同样的环境和事件,每个人有不同的视角解读;从小到大经历的事件中,每个人吸收和记下的也是有选择性的,是自己看重的。即我们会选择我们相信的信念看待事物(世界),也会选择与我们信念相吻合的资源(人事物环境)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形成我们生命里的印记。
选择看世界的角度(信念)不同,选择的应对方式(模式)也会不同,相同的模式会吸引类似的事件、造就类似的体验结果。
2)在每个人的成长中,自我负责与他人支持的关系?拯救与支持的区别,依赖与寻求支持的区别?在共修中,"共"与"修"的关系?
自我负责,有承担,才会有立场和界限,才不会在他人支持的时候失去自己或侵占他人。
拯救与支持的区别:拯救与被拯救是不平等的,拯救者把被拯救者看小把自己看大彰显自己。支持是把自己看得和对方相等或更小来帮助对方内在力量增长有能力面对自己的问题,不是越界替代包办。
依赖与寻求支持的区别:依赖是把自己看小,对自己该承担的不去负责任,而依靠别人替代自己承担。寻求支持是在自我负责的前提下,发掘能调动的资源,无论结果如何,对支持的人没有期待和责难。
“共”与“修”的关系:先有修才有共。只有先自我修炼成长,为自己负责,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那个“1”,才能放下借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期待,从依赖拯救的纠缠交换关系中解脱,在共修中寻求支持和为他人提供支持,建立“1+1大于2”的关系。
3)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是来寻找情感安慰,还是选择面对自己?是要寻找别人看见自己,还是在彼此照镜子中自己看见自己?共修的规则要求是限制我们的,还是支持我们去面对自己的?来这里是要让自己舒服,还是要让自己成长的?有没有舒舒服服的成长?
在这里是为了积极面对自己。在彼此照镜子中自己看见自己。共修的规则是支持我门面对自己的,来这里是要让自己成长的,成长是实实在在地承担、面对、突破……为自己负责,不会是舒舒服服的。
4)我们说要诚实无情面对自己(拥有、承认、坦白),和说要学会爱自己对自己内在小孩温柔以待,这两者是矛盾的吗?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矛盾。诚实无情面对自己正是要承担起不愿意承认和接纳自己内在小孩弱小,而为此选择的信念和发展出来的模式。这样的面对正是重新接纳关照自己的内在小孩、爱自己的行为。
二、结合本次120天共修前阶段的成长变化和收获做出如实总结
1、这段旅程你付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你自己的满意度是多少?(0~10)
中途加入这段旅程有两周了,还是不太习惯,组员几乎不认识,只是查看下日记,没合格的也不太愿意指出,几乎没有参与什么互动。更多地投入在自己日常“劳务”、和周围的人互动相处的实修和分享。收获是敞开了,愿意表达呈现自己的想法了,与人相处自然了很多,也能感受到他人的感受了,甚至有几次能察觉到对方防御启动的瞬间和内在的声音(事后核实),担当的也多了很多,安排一日三餐、招待十来人的聚餐,自觉高度参与整顿打理了三套房子,虽然不在自己家,但是自己的内心有融入和归属感,开朗了许多。
对自己的满意度打8分。
2、临在和觉察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频度怎么样?你自己能给自己打多少分?(0~10)
每天都有对自己的觉察,在做事中不忘感受自己,对自己身体反应更敏锐了,有意识地在日常交往互动中临在倾听。
给自己打7分。
3、对自己人格模式有哪些觉察?有哪些成长突破?还有哪些困惑?
模式觉察:
1)隔离。有时候表达间断后就卡壳了,感触被打断,衔接不上;说到自己痛的地方自己该面对的,会压着感受,不让感受出来,特别是愤怒,不太敢触碰。
2)受害。不想负责还希望称心,期待孩子学习自律,不想操心,抱怨孩子、带着情绪对待孩子;觉得自己能力不行,靠自己不行,不想全力以赴还想要好人形象。
3)转移。觉得空虚的时候就想找理由去购物。
成长突破:和爸爸的关系自然亲和了许多,心里不觉得有很大障碍了。敞开了很多,愿意表达呈现自己了,感受力提升。
困惑:在意别人看法,觉得有人注视着自己。
4、在接下来的共修旅程中你打算怎么对待?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更多的呈现自己,在群里互动,支持同修。
需要的支持:希望得到更多的反馈。
5、你是如何理解“东方九型”传递的价值的?这份价值在你的生命中是如何活出来的?
东方九型提倡临在为本,借假修真,不是表面的研究学识技能,是真正的回归自己,面对自己,生命状态由内而外地发生转化,重新审视和活出自己的生命,且真实触碰真实,用自己的成长影响到更多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对我目前来说,就是敞开,承担,为自己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