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一些人,惯于以势欺人。或者依仗莫大的金钱威势,或者仰仗手中一时的权势,就对不如自己的人发号施令,强求服从。还有一些人,即使自己毫无权势,也要靠攀附或者装腔作势,达到狐假虎威的效果。
有一些人,天生骨格清奇,不把权贵放在眼里,甚至于蔑视权贵。他们内心信奉道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使他们凡事都要讲求一个理字。理到底是什么?理是人心。理是天理。理是平民百姓的精神支柱。老百姓手中没有丝毫权势,只有圣人遗教,只有靠讲道理生存和发展。
韩非子的法术势,向来被成为帝王心术。"君持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治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 韩非子:八经篇》)即把"势"看成统治者相对于被统治者所拥有的优势或特权。韩非指出:"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不载于势,则功不立,名不遂"。君王能够"制贤"、"王天下"的首要原因并不在于其能力高强、品德出众,而是由于拥有"势"而位尊权重,舍此,必将一事无成。"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虫寅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位匹夫不能治三人,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政治统治依靠的只能是权势,而不是君主的德行。韩非告诫统治者:必须牢牢掌握"势",绝不可须臾松懈。若一旦"失势","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灾难和混乱由是而生。他认为明主必须"执柄以处势","明主之所导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韩非子:二柄篇》)此处"刑"是杀戮处罚之权,"德"为庆赏之权。在仔细考察了诸多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韩非深刻认识到统治过程中强制力或权威、权力的不可或缺。这种"在其位有其权"的重权意识一直延续至今。韩非提出要"法势合一",统治者必须同时兼备两种权威,即制订法的权威与实施法的权威,才能达到"抱法处势则治"的境界。
韩非用比喻说明权势是君主存在并且进行推行法家的一系列主张的前提,失去了这种权势,法就是一纸空文,一切统治之术就无从谈起了。拥有权势,君王就能形成对臣下的威慑力,形成对百姓的统治力。韩非主张的整套法、术、势思想的最后落脚点,就是为了巩固和扩大君主的"势"。韩非认为,"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即权势只有一个名称,但是却有很多的表现形式。韩非把"势"分为"自然之势"和"所得而设之势",即"人为之势"。韩非认为,权势从开始就是自然存在于特定的政治统治当中,这是权力的原始状态。他认为还存在着人为之势,即统治者努力扩大和加强权势,相比之下,韩非更重视人为之势,他的理论体系也是紧紧围绕着如何创造人为之势展开的,意在鼓动君王把全部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成为真正最高的绝对权威。
什么是理?天理也。由《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引申之义为治理、料理;由《淮南子时则》:“理关市,来商旅。”引申之又有条理、纹理、道理等义。《庄子·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韩非子·大体》:“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南朝 梁江淹《知己赋》:“谈天理之开基,辩人道之始终。”《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今日天理昭然,一一是他亲口招承,伏乞相公高抬明镜,昭雪前冤。”《东周列国志》第六回:“子针将石碏来书宣扬一遍,众人方知吁厚被擒,皆石碏主谋,假手于陈,天理当然,遂纷然而散。”
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天理清清楚楚,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会有什么差错。 意思跟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相同。 前人作恶殃后人,因果报应应有神。多做好事结善果,恩泽后辈万代人。
“天理昭昭,因果不爽”它出自《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话,告诫人们善良的人虽然可能会被人欺负,但是善有善报,最终他会有好报的。恶人恶政普通的民众可能会惧怕他,但是因果报应总有一天会清算他的恶,恶行定会有恶报。冥冥之中自有公道。
其实对于恶人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怕他,不论是真怕,还是忍让他,在人群里他可以胡作非为、为非作歹,但是,天理不会容他,他总有遭受恶报的那一天。还有一些心恶之人,表面上没有具体的体现,而心里却恶念不断,表面上嘻嘻哈哈,满腹的蛇蝎心肠,骗得过人,同样骗不过天理。
善良的人有时被当成是软弱的人,常常受到他人的欺负、愿意吃亏的人有时受到嘲笑、忍让的人被认为懦弱,但是时间一久,人们不难发现,善良的人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帮助,也能博得大多数人的尊重。
在神的眼目中,只有善良的人才是最高尚的人。善良的人可能被他人欺负,但天理必佑之。善良的人心胸坦荡,没有私心杂念,不会欺天瞒地,也不会耍阴谋诡计,面对被人欺负时经常一笑了之,不会挂记在心,身心清净,心情愉快,因此也就生活在幸福之中。邪恶的人却正好相反,它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罪恶的阴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