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家有着根深蒂固的执念。前几年要求买房的丈母娘就特别多,说租的房子不管住的多舒服但总觉得不是自己的,自己买的房子再小都觉得心里踏实。
所以当我们远在他乡拼搏,用尽几乎大半辈子的心血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我相信那种对于家的憧憬和想象肯定已经在脑子里浮现了无数次,我有很多要求,很多想法希望能在我的房子里实现,那如何才能打造出美丽属于你自己的家呢?
笑来老师说概念很重要,这是帮助我们做选择的底层逻辑,所以今天我要告诉你几个家的不等式,弄清楚这些,在装修的道路上踩的坑也会少一点!
House≠Home
房不等于家。其实对于现代的年轻人,到处闯荡,四海为家已经是常事了,有没有房子似乎也没那么重要。像罗振宇,金星都是从来只租房,不买房,因为他们知道房子不是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即使是租的房子,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环境,从来不会降低对生活的要求,依旧会用心装饰这个租来的房子。很多有情怀有诗意的年轻人,就只租简单的空房子,然后把它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因为房子虽是租来的,生活却是自己的,要让房子来适配你。
Designer≠Dweller
设计师不等于居住者。万科著名住宅设计师逯薇的一句话让我感同身受:如果我有机会,一切都可以尽我所能,给客户最好的解决方案。但唯有一件事情,我永远做不到,那就是代替你,居住其中。一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很多,有些是潜移默化的,可能连居住者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即使有深入沟通的情况下,依旧还会有很多小的细节要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才会发现。这点在精装房领域尤为明显。我的习惯是每当业主入住半年到一年后会做回访,了解一下入住后的情况,有没有当时没有考虑到的地方,然后做记录总结。尽量减少这些问题。所以一个60分设计的房子,在交付业主之后,是变成99分的家还是45分的家,完全取决于“住商”的高低。
Bigger≠Better
房子大不等于住的更好。经常有这样的业主,从刚需房换成了改善房,可还是感慨“不知道为什么面积大了,活动空间一点没大,家还是那么乱”。如同情商,智商一样,“住商”就是你个住宅的相处之道。它与房子的大小,新旧,租买,贵贱都无关。当你找到一个专业的设计师帮你设计的时候,一般他都会根据你的喜好和生活习惯,给出适合的方案和建议,当然无形之中也会提议改掉你不好的习惯,教你正确的生活姿势,东西该如何分类收纳,都放在哪里,但如果“住商”一直很低的话,那再大的房子也是不够用的。
㎡≠m³
家的面积不等于家的容积。东西太多放不下?房子太小不够住?在网络上看的家居图片是不是美美哒?可当真正住进以为是理想的房子之中,没多久美美的家硬是住成了平庸凌乱的样子。一切似乎都可以尽情买买买,除了房子。原来的东西又舍不得丢掉,所以就变成了塞满大量冗物,拥堵不堪的家。解决的办法就是收纳,可以通过改变原有住房结构增加收纳,可以改变收纳习惯,升级收纳方式等等。这些你可以求助于你的设计师,也可以自己查资料学习的。
好了,有没有给到你一些对家的不一样的理解呢?以后我还会继续写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正在装修的你,或者将要装修的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