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标签
性格 心理学
0.说起性格,我们比较熟悉的都是用星座和血型来测试性格,认为什么星座血型就有什么性格。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那么关于性格心理学家是怎么看的呢?今天我们通过科学作家万维刚解读的书《平均的终结》来了解一下心理学家的看法。
1.一般的心理学研究是就不考虑性格因素,都是把人当做平均人来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即使受试者的反应不是完全一样,但研究结论要的统计结果,也就是说研究结论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是怎么反应的。大多数心理学实验的假设都是形势决定了人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和人的性格没有关系,我们把它叫做形势派。
2.大多数心理学家也承认人是有性格的,比如比较流行的MBTI性格分类法,把人分为4个维度,每个维度2种倾向,构成了16种性格类别。又比如有个学院派的性格分类方法叫大五性格分类法,从五个方面来评估一个人的性格,但这个方法并没有什么严谨的科学依据,我们不能说人就只有这五个方面。这些把人按照性格分类的方法其本质上是认为人与人是区别的,并且这个区别是本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把这一派叫做特性派。
3.现在我们普遍比较认可的就是特性派的说法,认为人是有性格的,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面对同一种情况形势,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然而特性派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在于不管我们怎么分类,面对一个具体的人,我们还是很难预测他的行为,如果说一个被贴了内向标签的人,在参加聚会的时候就一定是表现内向,不善言谈吗?研究发现人的性格和行为的相关系数很少超过0.3,而如果相关性低于0.4就是弱相关,也就是基本没什么关系,因此特性派的理论有用但不够好。
4.现在心理学家有个更好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看一个人的表现不能只看他所处的形势,也不能看他的特性标签,而是要将两种情况都考虑到,我们把这一派观点叫做情境派。在九十年代华盛顿大学教授正田裕一做了一个著名研究。这个研究对84个孩子观察孩子六周,有意思的是这次研究不是观察84个孩子的整体表现,而是观察每个孩子的个体表现,所以研究者请了77个成年观察员。观察员要时刻跟踪每个孩子,每隔1小时记录一次对孩子们的性格评价,总记录数据达到14000多个小时,平均每个小孩被跟踪观察167个小时。
5.最后的研究结论是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场景下,表现出来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小女孩在餐厅里和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表现得很外向。可是她在游乐场和大家一起做户外运动的时候,却表现得非常内向。那我们说这个小女孩是性格内向还是外向呢?因此正田裕一说人其实没有什么本性性格。他在这个情境下是一个性格,在另一个情境下完全可以是一个相反的性格。就算我们把不同情境都考虑进去,给他算个性格的平均值,也是没有意义的。
6.那我们如何科学的谈论性格呢?最科学的方法,考虑一个人的如果…就…特征。这样我们的性格就不再是一组标签,而是一系列的列表──如果这个人在陌生人面前,他就表现得内向;如果这个人在熟人面前,就表现得外向;如果我们要问这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我们就要看我们关心的是什么情境,然后再去查他的如果…就…的特征。更有趣的是心理学家发现不仅我们的性格是情境相关的,我们的品德也是情境相关的。比如一个人也许会在超市里偷东西,但在考场上并不作弊;一个小孩在家里是不讲理的,但在学校里却很乖巧。所以有人说谁谁是有什么样的性格那他就是落后了。
7.对于情境派的观点万维刚老师又推进了一步,他认为性格就是习惯。习惯,就是让一遇到某种情境,就触发某种行为 ──这不就是我们说的如果…就…特征吗?习惯就是广义的性格,性格就是狭义的习惯。因此我们也可以推导出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人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8.我们总结一下,我们知道人是有性格的,但是人是没有什么本性性格。他在这个情境下是一个性格,在另一个情境下完全可以是一个相反的性格。所以不要随意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如果我们一定要这么做的话,那就科学点,列一个If-then表格来评估。
万象超链接
关于性格我想到了有个《性格的迷思》的TED演讲,里面有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不要问别人,你到底是什么性格,而要问他们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所以与其问我们是什么性格,不如问我们什么对我们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