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 豆瓣上标注2017-05-29标注为想读;2018-01-07从图书馆借到并开始看1-24/269,计划11个。
- 虽然也下到了epub和六寸的pdf版,但正好图书馆有,就借过来了。
- 作者是cal newport,宋伟译。江西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的书,2017年9月第1版,2017年9月第2次印刷。
- 2018-01-13全书读完,用时9个番茄钟。书的副标题是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内容
- 前言
- 荣格隐居到伯林根,并非逃离职业生活,而是为了职业生涯的发展。
-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
-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 深度工作假设: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Part1 理论 1/269
chap1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3/269
- 2012年的Nate Silver;程序员David Heinemeier Hansson这个没说哪一年;经济生活赢家John Doerr是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Byers的普通合伙人。
- 2011年的书《与机器赛跑》,同时另一本书《平均时代的终结》里表述了同样的意思
- 数字时代的分化
- 有三类人在智能机器时代处于获利的一方,收获极大的利益
- 高级技术工人
- 你是否擅长使用智能机器?
- 超级明星
- 才能并非一种商品,你不可能通过大批购买,然后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水准,只有成为最优秀的才会有额外奖励。
- 在我们的社会经济中,越来越多的个体要与行业中的超级明星竞争。
- 所有者
- Downton Abbey Effect
- 高级技术工人
- 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
-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 Stata数据分析系统
-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 刻意练习的核心要素
- 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个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
- 你能得到反馈意见,这样你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
- 刻意练习的核心要素
- 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
Adam Grant的高产出
- 他将学术论文写作分为三个独立阶段
- 分析数据
- 写成完整的草稿
- 编辑草稿形成可出版的文章
- 他将学术论文写作分为三个独立阶段
-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专注度。*
- 《如何成为尖子生》
- Why Is It So Hard to Do My Work?里面提到的Attention Residue(注意力残留)。
- 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
Adam Grant的高产出
- 杰克.多西(Jack Dorsey)是怎么回事?
- 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除非你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你所属的职业领域分散精力是重要的。
chap2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31/269
- 度量的黑洞
- 是因为难以衡量深度工作相关的度量。
- 最小阻力原则
- 持续保持联结的状态是否真正有助于工作?
- 最小阻力原则: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 忙碌代表生产力
- 明晰了重要的工作,同时也就明晰了不重要的工作。
- 忙碌代表生产力: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业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 《拯救一切,点击此处:技术解决方案主义的愚行》
- 对生意来讲是坏事,对个人来讲是好事
chap3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53/269
- 2012年PBS为Ric Furrer拍了个纪录片。
- 从以下三个角度佐证判断
-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深度
- 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
- 《全神贯注》一书。
- 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深度
-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研究成果
- 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
- 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 从哲学角度论证深度
- Hubert Dreyfus和Sean Dorrance Kelly2011年写了本书《万物闪耀》
- 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 任何对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认知上的--都可以带来这种神圣感。
- 培养手艺需要完成深度任务,因此需要致力于深度工作。
-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深度
- 深度智人(HomoSapiens Deepensis)
Part2 准则 75/269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77/269
-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
- 《意志力》一书中表明 “结果显示欲望是常态,而非非个例”。
- 实验对象抵抗欲望中最普遍的五种包括吃、睡和性。
- 意志力恰如肌肉一般,也会疲劳。
-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 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 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 Donald Kunth就不收邮件,主要靠写信,然后他的助理再整理。他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科学某一领域的全部知识,然后用易读的语言将这些知识写出来。
- 尼尔.斯蒂芬森
- 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 将某一段时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它所有事情。
- 荣格就是这样
- 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 链表法,每天完成任务上就在日历上画个X。
- 节奏日程安排者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能够累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
- 新闻记者哲学(Journali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 Walter Isaacson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他那本书。
- 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 习惯化
- 人们对于那些利用头脑创造有价值事物的人经常忽略的是,他们很少会打乱自己的工作习惯。
- Robert Caro的例子。
- 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David Brooks
- 所有高效习惯应该注意的普遍问题
-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 你如何支持自己工作。
- 要有大手笔
- J.K.罗琳住五星级酒店写作。
- 并非是靠环境的改变才实现了更深度的工作,主导的力量是严肃认真致力于手头的心理。
- 不要独自工作
- 员工互相协作会产生新想法
- 像经商一样执行
- Grove与Christensen交谈的对话:“你真是个天真的学院派啊。我问你如何做,你却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只是不知道如何做而已。”
- 《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区分什么与如何
- 原则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 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
- 滞后性指标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它们出现得太晚,来不及改变 你的行为)
- 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 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 原则4:定期问责
- 图安逸
- 原因1: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 原因2:安逸时光有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 自主性引导注意力的能力可以复原,只要你能停下相应的活动一段时间。
- 原因3: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 你每天处于深度工作状态的时间是有限的。新手差不多1小时,专家最多4小时。
- 蔡加尼克效应
准则2 拥抱无聊 136/269
- 塔木德训练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 网络安息日---通常每周有一天,让自己摆脱网络技术。
- 第一点: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
- 第二点:不论你怎么计划网络时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个彻底屏蔽网络。
- 第三点: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 静静等待并忍受无聊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新奇体验,可以进行注意力训练。
- 如果想凭借深度工作成功,你就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 深度工作需要专注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不可能的时间期限。】
- 有成果的冥想
- 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 建议1: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 建议2:组织你的尝试思考
- 考察和记忆变量,确定和处理下一步问题,然后巩固你的收获,这样的一个循环就像是一个提高专注能力的高强度健身流程。
- 记住一副牌
- 我们的大脑不适合去记抽象的信息,而是十分擅长记住场景。
- 记牌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任何需要持久注意力的有组织的思维过程都会有相似的功效。
- 关键在于记住一点,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就可以提高自己专注的能力。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161/269
- 要掌握 深度工作的艺术,你必须擂脱各种各样的诱惑,重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 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些工具。
- 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 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
- 问题不是工具是否带来了益处,而是它带来的益处是否足够抵消它所消耗的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 戒掉社交媒体
-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 1910年出的书《如何度过一天24小时》
- 在你的娱乐时间做更多的思考
准则4 摒弃肤浅 194/269
-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 日程表计划的核心目的不是限制,而是强调谋划周到。
-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 预先计划一天的工作,好处在于可以判断有多少时间用在浮浅活动上。
- 浮浅活动: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 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 你的时间应该有几成被投入到浮浅工作中?
- 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高绩效的工作
- 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 采用固定日程的方法,在做选择的时候有所侧重。严格缩减浮浅工作,保持深度。
- 更谨慎地思考个人的组织习惯,因为我们时间有限
-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 让发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工作
- 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做更多工作
- 处理电子邮件的流程导向方法可以大大减轻科技给你的时间和注意力带来的负担。
- 不要回复
- 少发邮件,同时忽略那些难以处理的邮件。【约人家的时候不要问人家啥时有空,给出一个具体的日子和时间,这样人家没空了也能回复下啥时可以。】
结论 234/269
- 不断优化自己的工作习惯。
注释 241/269
收获
- 如果说一万小时理论是有争议的话,当然深度工作也算有争议,但我觉得在知识时代,深度工作确实是必须的。
- 这个可以理解为底层能力的构建,不断的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我感觉目前我没有这个能力,我能做到专注(不看微信,微信,邮件啥的)的番茄钟,但我目前还没有让自己的认识能力达到极限的那种思考情况。
- 笔者说的回家不用电脑,其实这个我也在实践,回宿舍后,基本不开电脑,但会看手机,无法让自己进入认知思考,并找到一个可以稳步提高一些技能的方法,可能是我目前的问题。
- 每年使用关键少数原则,必须有舍才有得,这个需要全盘实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