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领导不愿听取下属的意见,作为领导,只有谦虚才会被你的下属接受,你的下属才会尽心的工作,领导如果在公司中作威作福,不可一世,不听取下属的意见,不能容忍别人左右自己的意见,那么企业肯定会慢慢衰退,甚至退出商业舞台。
鬼谷子·符言
“德之术,曰: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
本句释义
君主的一项美德是:听到一件事情不要马上坚决地拒绝,也不要轻易的许诺,许诺了就一定都要做到防守自己的诺言;拒绝就会使自己闭塞,就听不到别人的建议,应该广采众论,不拒绝任何意见。
“符言”追求的是言行合一,名副其实,它不仅是一个舌辩之士练就一身本事、言动天下的基础理论课,也是一个老练政治家畅通言路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鬼谷子寥寥数语皆为真知灼见,不仅思维缜密,更是包罗万象,蕴涵万千智慧。短短数百字,胜于万语千言,能抵百万之师。
经典案例
大唐帝国这一宏伟大业的实际开创者唐太宗,开创了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他在治国用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巨大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他卓越的用人策略分不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君王一向采取从士族地主里选择人才的方针,甚至一度形成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以致成为禁锢人才发掘的一项弊政。对此,唐太宗力求整顿前朝在用人上的过失,把眼光转向更广大的范围,采取了士庶并举的方针。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鼓励百官上书直言政事得失。中郎将常何不善文墨,于是请家客马周代替,常何上奏的二十多条意见每一条都十分符合唐太宗的心意。对此,唐太宗追问常何,常何据实相告,唐太宗感到马周的确是一个贤能之才,随即宣旨召见他。在与马周见面交谈后,唐太宗十分高兴和满意,马上授予其门下省的官职,最后又将其调为中书令。
皇帝从官中选官,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事,但能够把网罗人才的视野从贵族转向平民的君王则为数不多,唐太宗可算其中的佼佼者。一方面,唐太宗不以人的身份背景、地位尊卑为选择的条件:另一方面,唐太宗还十分懂得唯能者是用的用人原则,提倡谁有本事就用谁。
一次,唐太宗给功臣们封官赐爵。他让人先宣读自己事先写好的名单,并说:“若谁有意见,请尽管向我提出来。”
唐太宗的叔叔李神通自认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一听到名单上把自己排在后面,极为不服气,对唐太宗说:“当初,是我首先起兵响应您,跟随您东征西杀,为您夺得皇位立下了大功。可您今天竟然将我排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的后面?与我们这些在战场上誓死为国家拼杀的人相比,他们有什么功劳可言?不过就是舞文弄墨、乱写乱画罢了!”
唐太宗笑了,说:“叔叔您虽然首先举兵起义帮助我,可是您忘了,您后来还打了两次大败仗呢!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出主意、定计策,帮我取得了天下,论功劳,理应排在您的前面啊。您虽是我的至亲,可是我不能徇私情对您封赏啊!”听皇帝这么说,李神通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过了一会儿,房玄龄说:“秦王府里的旧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没有升官的,难免会有一些怨言。”
对此,唐太宗说:“国家之所以设立官职,为的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替老百姓办事。在这上面,绝不能以新旧分先后。新人有才能的,就要升官赐爵;旧人没有才能的,当然不能提拔。要不然,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够处理好呢?”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年轻时候的好朋友,又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有才能又曾立过大功,唐太宗就任他为当朝宰相。长孙皇后知道了,怕别人说闲话,就劝唐太宗不要给哥哥那么大的官职。
“你这样想不对。我任用你哥哥,是因为他有做宰相的才干,不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最后唐太宗还是坚持让长孙无忌做了宰相。
鬼谷智慧总结
允许别人提意见,就会增加对方的参与意识,众心成城。李世民心胸似大海般辽阔,容纳百川,谋圆行方,详察民心,察纳雅言,他用人不看出身,只看其是否有能力、有才华,从而唯才是用、用其所长,因此,李世民一朝出现了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等。
鬼谷子提出:君主应虚怀若谷,明察秋毫;广开言路,君臣共商;赏罚分明,赏罚有据;广问博闻,集思广益。英明的领导者用人应该不拘一格!英雄就是英雄,不必问其出处,人才也是如此。用人就当为才所宜,谁有本事就用谁,凭借这一原则就能获得贤能之才的鼎力相助,有此源源不断的智慧源泉,何事不可成?